风水 易德轩网
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铁笔居士2024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提升运势,开拓人生|!! 2021-9-2
易德轩承接风水装修设计业务,真正风水大师和专业装修设计结合! 2021-9-7
易德轩2024龙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2-2-11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易学百家号 生肖运势 吉祥物改运 铁笔居士易学专栏
您的位置 >> 易德轩网 >> 易学百家号 >>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下]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下]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易学百家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1375次 更新日期:2015年11月30日 >> 进入社区

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四时全数也,三月三十日,用数也。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故用止于三,而止于九也。体数常偶,故有四,有十二。用数常奇,故有三有九。大数不足,而小数常盈者,何也?以其大者不可见,而小者可见也。故时止于四,月止于三,而日盈于十也。是以人之肢体有四,而指有十也。天见乎南,而潜乎北,极于六,而余于七。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后,而略其左右也。天体数四而用三,地体数四而用三,天克地,地克天,而克者在地,犹昼之余分在夜也。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然地之火,且见且隐,其余分之谓邪?
  言乎蓍数之全,七因其七,用天数而尊阳也。故合太阳三十六,少阳二十八,当六十四卦之数。就合卦数中,各去其四,三十六去四而为三十二,老阳变而少阴也。二十八去四而为二十四,少阳变而老阴也。合太少二阴之策数,则为五十六卦之数。在卦数用八八相因,统乎正变。五十六者,其变数也。七因其八,八各去一。夫天地各有四正,为不变之卦者八,除八不变之卦,故止五十六,而八去一也。八之去一,其义由四之去一。四去一者,去其辰数也。如天有四时,时应四月,月应四十日,止于用三,而去四四之一。故时止三月,月止三十日。此即天辰不见,乾兑离震四卦,而不用一震辰也。是故时有四,从体数作。月日各用三,从用数。体数具四,用数去一,一常不用,用止于三。三因则九,故三月其九十日,而成一时也。一岁四时,九月以后,天地闭塞而成冬矣。人事岁晚而务闲矣。以一日言之,亥子丑三时。一岁言之,亥子丑三月。皆在不用之数也。夫体数常偶,故一岁时有四,月有十二。用数常奇,故一时月有三,日有九十。首节言天地之体数各四,用者三,不用者一,此可观矣。惟是数有大小之分,而大者不足,小者常盈。其义何居?大包众小,虽盈而不可见。众小分大,则大无不可见其盈也。故岁统时,而时止四。时统月,而月止三。俱不盈于十。日自甲至癸乃盈十矣。时犹人之肢体,止于四。日则指,盈于十也。肢体大而指小,大水见盈,而小见盈,义盖如此。然则从体数之四而统论之,皆作大数观。从用数之三而析论之,皆作小数观。用数不出体数之外,又可知已。
  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乾一爻之策。积六爻之数,共得二百一十六。地之体四,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天之变,倍三为六,乾每爻得六六三十六策,六爻积二百十六策。地之体倍两为四。坤每爻得四六二十四策,六爻积一百四十四策。以三十二因之,因乾策二百一十六,得六千九百一十二。因坤策一百四十四,得四千六百有八。合之得万有一千五百二十。数通积《易》,上下二篇之策,尽在是矣。此合二老策数言之。其二少三十二,因其策数犹是也。但少统于老,用老不用少。以此当万物之数,夫二老乾父坤母,象天地,二少统三男三女,象万物,皆本太极动静之间。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其数以语乎其体,则天三而分其两为地,故天九地六,天三十六,地二十四。皆三分受两,地承乎天之分。前倍三倍,四亦九之,故曰天分而为地,其生万物。则地承天,而又分其受两之数。随乎太少刚柔,衍之为万。衍之为万。故资始者乾,资生者坤。地分而为万物,从可见矣。直捷则《河图》天一分为地二,大衍分二以象两,并卦一揲四归奇。其用策四十有九,而营以一十八变。天地万物之数,统具乎此。此就次第分序而言。至生物一阴阳,阴阳一太极,太极即道,可分者道中之数,不可分者数中之道。散殊则万物万极,统体则万物一极也。又何分乎?大衍虚一不用以藏用,道固存于其间矣。是故语其用之终,究竟万物。积上下二篇之数,归于坤策二十四数而用六,而二十四之地数,又归于乾策三十六数而用九。在三十六之天数,统而归于虚一藏用之数,而见与极为体之道。乃知道在一动一静之间,可数推而究不可数尽,可图陈而究不可图索也。君子贵之,言不离是矣。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六八亦四十八也。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皆自然之符也。
  老阳奇数用四,俱以十二乘之。初以三四二六乘,皆十二。四六,三八,二其十二,皆二十四。四九,六六,三其十二,皆三十六。六八,三其十六,四其十二,皆四十八。三其二十,五其十二,乘六於十,皆六十。是皆自然之符。岁十二月,二十四气,月四序,各三十日,一序六气,一气六变。揲蓍除卦,则四十八策,八位各八卦,卦四十八爻,六甲五子,周纪六十,悉准是而定数焉。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故以二卦言之,阴阳各三也。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阴阳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为阴阳。故参天两地而倚数也。
  又推参两倚数之故。言四九六六,皆三十六。而老阳策,但言四九,不言六六者,阳用九也,九以阳六,兼阴六之半而用也。卦变一贞八悔。下卦贞为本卦,上卦悔为变卦。变卦前四位,为天四卦,乾兑离震是也。后四位,为地四卦,巽坎艮坤是也。老阳乾卦内体,八三二十四阳画,兼外体八卦一十二阳画,合之三十六。其本卦二十四,六而四之曰阳,六其变卦,六而二之,祗为阴六之半,乃合九四之数。每一六加为九,四六各加三则四九三十六。三者六之半,六而兼三则九也。坤数何独不然?坤之六位为乾,兼上变归次位,除初上祗二十四策,无九可言也。以上下正变二卦言之,爻各三阴三阳,初三五阳,二四上阴也。凡为六爻六画,则五上天,初二地,三四人。三画则三上天,初四地,二五人。皆兼三才而两之,故各二也。统而言之,阴阳两仪中具三才,天地人各有於阴阳中矣。天地人三才,各具两仪,阴阳各有於天地人中矣。曰二卦阴阳各三,两而倚三。曰六爻天地人各二,参而倚两。曰阴阳各有天地人,两而倚三。曰天地人各有阴阳,三而倚两。此参两倚数之说也。
  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干之类也。阴数二,衍之而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也。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干者,干之义,阳也。支者,枝之义,阴也。干十而支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十二、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千、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百则十也,百二十则十二也。
  阳之数一,阴之数二。十干则一衍而十,甲至癸而旬日之类也。十二支则二衍而十二,子至亥而十二月之类也。十两其五,十二倍其六也。干为天,支为地。日星阳配干,月辰阴配支,天地之用也。干斡义,支枝义,干阳支阴。干数十,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乙、丁、己、辛、癸五阴干,是阳数中有阴。支十二,子、寅、辰、午、申、戍六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六阴支,是阴数中有阳。此就干支。而天地五六,中合之数见矣。由是而衍之无穷,皆以是也。是知衍而十,十衍而百,愈衍而千万亿,皆不离十。一与十数之递积,本天之数而奇也。二衍而十二,十二衍而百二十,愈衍而千万亿之各兼乎二,皆不离一与十二之递增。本地之数而偶也。天数二十五,蓍四进天数则百矣。地数三十,卦四进地数则百二十矣。百视十,百二十视十二,衍之愈繁,操之弥约矣。
  十分之则为十,若参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气以六变,体以四分,体四而变六兼伸与气也。气变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五者十之半,十者五之倍。通五与十,十其五,五其十,无之非十。况一九、二八、三七、四六,有一不合为十乎?若两其参天,则为六。两其两地,则为四。合天与地之两数,节得天与地。各以动静分太极之成数。太极虚中,五十即其数也。虚一不用,其妙於用也至矣。而言乎六与四,又兼乎气与体。气阳为天,斯神之宅,神即气之灵妙变化处也。体阴为地,又气之宅,气为体之流动充满处也。气惟宅神,其变以六,六倍天参,乾运六六而变周矣。体惟宅气,其分以四,四倍地两,坤积四四而分成矣。故六气,天以神妙万物,两月候应之。四体,地以气合承天,而物象因之。究之以体言,天地之数各四。以变言以天地之用皆六。神与气兼也。故气之变,总以六周,六因其六,而一十百千之。虽历三百六十运,犹三百六十日也。
  天六地四。天以气为质,而以神为神。地以质为质,而以气为神。惟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类而各能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惟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天地与其贵,而不自贵。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焉。
  又因上六四而言之。天倍参而六,地倍两而四。气以六变,惟神之宅。天上浮而气以为质,神妙其用。则以神为神者,质清而神以灵也。体以四分,惟气之宅,地下凝而质以为质,气流其化。则以气为神者,质实而气以虚也。乾资始,则神之神。神资生,则气之神也。故物类有万,本天本地,而兼神气之全者,惟人。物蠢而人灵,禽兽声各能一,而人无不能。他事皆然。在他类或本天而分禀日阳,於阴不足。或本地而分禀月阴,於阳不足。人则合天地日阳月阴,交相变化,而兼得之以为用。故一能无所不能。视他类生,贵何如之!天地生人,与以至贵。不自贵而甘下同於物,斯悖生理。岂非不祥之大乎!故君子践形,复性之为贵也。
  阴无一,阳无十。阳无十,故不足於后。阴无一故不足於首。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五五二十五,天数也。六六三十六,乾之策数也。七七四十九,大衍用数也。八八六十四,卦数也。九九八十一,元范之数也。大衍之数,其算法之原乎?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乘数,生数也。除数,消数也。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列《河图》天地之数,而明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之用。天地之数,与数相衔。昼夜之变,与变相交也。衔者,前后连而紧接。交者,彼此合而互乘。参则天一地二之连合,伍则一四二三之互并。由是而参因伍乘,为错为综,数无弗极,变无弗通。其不变者一也。一为数之始,以生数统数,而非可以数命也。故一物不曰数物,一一如矣。自一一以上,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以因而乘之,为四为九为十六为二十五、三十六、四十九,莫非用数之所积。其变也,凡举天二十五数,乾策三十六数,大衍用四十和数,卦六十四数,并元范八十一数,胥随所用之变,而递周焉。乃知一不变,体统阳也。一以上皆变,用合阴也。大衍虚一,分两卦一,揲四归奇,合扐而用四十九策,变化推移,其即算法之原乎?是以方圆围径,曲直勾弦,算法多寡,数不过是。其乘之则生,除之则消。有实有法,视此为用。舍是别无由算矣。
  阳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是以道生天地万物,而不自见也。天地万物,亦取法乎道矣。阳者道之用,阴者道之体。阳用阴,阴用阳,以阳为用则尊阴,以阴为用则尊阳也。
  天阳体上,最尊而宅神。盖临乎地之卑,而宅气者也。惟尊也,物皆为所役。乾役坤与六子,而日役月与星辰。惟神也,藏乎用。坤与六子之用藏於乾,月与星辰之用藏於日是也。役物而物各类应,其显仁不待言。藏用则归诸太极之道。天地万物皆本道生,而藏用而不自见,此神妙之宅体一而给乎万也。乃知藏用为役物之本。天地之大,万物之赜,范围曲成,鲜弗取法於道矣。道相为用,阳道一而已。自其分而言,阳体而阳用,而互用交尊,阴阳原合。震至兑皆用阳,阴上则尊阴,巽至艮皆用阴,阳上则尊阳。阴固卑而役於阳,在藏用则有尊阴之理。阳固尊而役於阴,惟藏用则益见尊阳之实。故役物以用阳也,藏用正尊阳也。
  阴几於道,故以况道也,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八八而变之,七七四十九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道合阴阳,而阳显阴藏,藏而不见,道无可指。然阴静以胎阳之动,阴体以蕴阳之用,其几於道也亦显矣。故大衍以不用含用之数况之,况夫道也。就蓍策卦变言,道即数而存,其六变,八变,十二变,又六十四变,四十九变,变与变相乘,无非道之愈变而愈有,乃以成三十六、六十四、三百八十四,皆此六因六、八因八、七因七。而揲蓍乾策之数,并卦数爻数,无弗具焉。是又数与数相积,益以况之愈衍而愈无穷也。而原於其道之所周变者,阳为之用皆有不变者,阴为之体也。故阴几於道也。
  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阴不能自见,以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独阳不立,以阴为基。孤阴不见,待阳乃唱。奇偶之相倚,体用之相须也。故乾知始而享坤之成,阳得阴也。坤效法而终乾之劳,阴从阳也。观天自临以上,地自遁以下,其基之象乎?天以泰变升,地以升变泰,其唱之象乎?
  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阳有所不偏,而阴无所不偏也。阳有去而阴常居也。无不偏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
  阳性明,阴性暗,明则能知能见,而显於有。暗则不能知见,而藏於无。故显仁者阳,藏用者阴也。然阳以知始,阴以作成,始以开乎成,而未究其成。故有所不偏。万能毕乎始,而已统其始,故无所不偏。阳造有而新,新而趋故,则有去矣。阴守无而故,故而含新,则常居矣。盖用行体居,阳动而实,而阴静上也。实云者,宅气以体,见为虚而实实也。其无不偏而常居者是乎?虚云者,宅神以气,见为实而实虚也,其有不偏面有去者是乎?又按日月星皆能知见而有曜,惟辰则不能知见而无光。有曜者有时而隐,故有所不偏,而或有去。若辰则日月星之所经,无所不偏,而常静以居。日月星象有而体虚,辰则象无而体实。然月亦阴体,而与日星同,同乎天之用。而辰则不用之体,故专就辰言也。
  气变而形化,形可分而神不可分。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於阳,则归於一也。
  阳中阳,日也。阳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阴中阴,辰也。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刚,石也。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之阳。故天昼夜常见,日见於昼,月见於夜,而半不见,星半见於夜,贵贱之等也。日随天而转。月随日而行,星随月而见。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天半明半晦,日半盈半缩,月半盈半亏,星半动半静,阴阳之义也。阳中有阴,有中有阳,天之道也。阳中之阳,日也,暑之道也。阳中之阴,月也,以其阳之类,故能见乎昼。阴中之阳,星也,所以见於夜。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辰数十一,日月交会谓之辰。辰,天之体也。天之体,无物之气也。星为日馀,辰为月馀。
  内篇太阳为日,阳中阳也。太阴为月,则宜为阴中阴。而此曰阳中阴,或以乾兑皆四象之太阳。乾一兑二而兑为月,阴丽於阳中,又分在横截上半天阳,故为阳中阴也。少阳为星,阴中阳也。少阴为辰,则宜为阳中阴。而此曰阴中阴,或以离震皆四象之少阴。离二震四,而震为辰,阴隐於阴中,又分在横截下半地阴,故为阴中阴也。至於坤艮,同为四象之太阴,於地曰大柔,而坤八艮七,柔中又分柔与刚,为水为火,犹乾兑也。坎巽同为四象之少阳,於地曰少刚。而坎六巽五,刚中又分柔与刚,为土为石,犹离震也。虽似与内篇小异,其间之辨析微矣。故推言夫四象之用,又若有错综之变。乾日兑月属天,阳中阳与阴。坤水艮火,以地从天,则亦属地阴中之阳与阴。离星震辰属天,阳中之阳刚而阴柔。坎水巽石,以天视地,则自属地阴中刚阳而柔阴。此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而刚柔已具。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而阴阳并存。故可交相错而合相综也无他,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也。更推详之,昼阳也,而月有时可见,则阴丽阴中。夜阴也,而星於时始见,则阳见阴中。维天昼阳夜阴,无时不见。日则见昼,月则见夜。半不见者,月之朔望弦晦,盈亏不常。而星之见夜,亦半为隐没。凡皆日次天,月次日,星又次月,辰见而当昼者贵,半见而从夜者贱也。时其阳尊阴役,殆犹君臣之等乎!抑半见又不特月星为然。日之转随天,月之行随日,星之见随月,故星之半见於夜,以法乎月。而月之半不见於夜,未始非法乎日与天,天之明晦相半,日法天,而盈缩亦半之。阴阳相随,义固如是。故天道阴阳,互藏其根,交相为有。日阳中阳,为暑之道。而月则阳中阴,不言寒者,以其阳类而能见於昼。若星又阴中之阳,惟见於夜。辰则阴中阴,而为天之壤。旧云无星处皆辰,犹无石处皆土壤也。辰之数凡十有二,谓日与月交会之次也。盖辰为天之体,其充周惟气,而无物象之可指也。以附於日月之馀,则星为日馀,分阳光而可见。辰为月馀,从阴晦而不可见也。故日辰纪以十干,月辰纪以十二支,正余之是,俱统之矣。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是以震,天之阴也。巽,地之阳也。地阴也,有阳而阴效之。故至阴者辰也,至阳者日也。皆在乎天。而地则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质之物。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情生。是阳生阴,阴生阳,阳克阴,阴克阳。阳不可伏者,不见於地。阴之不可克者,不见於天。伏阳之少者,其体必柔。是以畏阳,而为阳所用。伏阳之多者,其体必刚。是以御阳而为阴所用。故水火动而随阳,土石静而随阴也。日在於水则生,离则死,交与不交之谓也。
  震为天之辰,不见者,天德刚而柔以伏也。伏故不见。巽为地之石,不生者,地体柔而刚以克也。克则不生。时震阳而阴多。巽阴而阳多也。地生阴,阴效阳,有阴为尊成象之谓乾,而阴效之效法之谓坤。故至阴莫如辰,至阴莫如日。震之乎乾,皆在天数。若地则坤为火,艮为火,效天之日与辰而已。凡皆阳尊而役物,阴卑而为之用也。是以列在地上,如水方作诸物,莫不成质。原其形质之生,则阴中伏阳。推其性情之生,则阳中伏阴。伏则互根,阳乃生阴,如离之阳消,坎之阴生类也。阴亦生阳。如坎之阴消,离之阳生类也。即其相生,知其相克。克此生彼,阴阳类然。故地阴效夫天阳,要视夫伏与克焉。第阳有可伏有不可伏,坎中一阳可伏,巽上二阳不可状。不可伏者,不见於地。故地火常潜於石。阴有可克有不可克,离中一阴可克,震上二阴不可克。不可克者,不见於天,故天辰常会於月。就伏阳论之,又有少有多,坤十二阳,艮二十阳,伏之少,其体柔而畏阳,遂为阳所用。坎二十阳,巽二十八阳,伏之多,其体刚而御阳,乃为阴所用。故坤水艮火,火性刚而体柔,与水俱动而随阳,畏阴故也。坎土巽石,土性柔而体刚,与石俱静而随阴,御阴故也。乃知阴效阳亦视阳之伏而为断也。日乾南午中,水坤北子中,日而在水,乾交坤也。阳来复而临而泰,万物乃生。所谓日一北而万物生者是也。若乾不下交坤,日与水离,则姤遁而否,万物九死,所谓日一南而万物死是也。故水日宜交,不宜离也。
  乾阳中阴,不可变,故一年止举十二月也。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兑阳中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是以阴数以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易》之生数,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此消长之大数。衍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经世之数,如干日甲月子,星甲辰子。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妇也。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贵乃五之数也。
  阴阳有气有象,气无不可见,象则有不可变者,以天卦四象言。乾阳中阳也。纯乎奇也。年之一象之,止举十二月而可见。震阴中阴,纯乎偶也,日之一象之,不可举十二时而见也。是极象之大者小者,均之不可变者,其不可变者,年则计月,日则计时,十二之外,虽有岁差盈虚余分,而不以变其常数也。若兑离皆一偶,兑为阳中阴,月之随乎日也。离为阴中阳,星之随乎月也。皆可变云者。年以月纪,而月则分乎十一月。日以宿纪,而日则分乎三十。可分则可变也。是以阴数从月支,以十二起,自子而亥周也。阳数从日干,以三十起,自甲子而癸巳,亦半周也。十二为一元之会数,三十为一会之运数,而运之十二世,世之三十年,亦即存乎是焉。常存二六云者,三六即十二,或阳数三十中,常有阴数十二。或阴数三十,常存阳数十二。中即年月日辰,以推元会运世,概可知矣。故举年可见月数,犹举元见会。举月可见日数,犹举会见运。举日可见时数,犹举运见世。皆以阳数三十,统阴数十二而见之也。惟阳以统阴,天乃含地水火土石。地之四变,不外日月星辰。天之四变之中,而天之四变,月星辰又统於日。日一变而含三,众变无弗具焉。故一卦变四卦,去初以交,变上中爻。而阳统阴,居然可见矣。由是以推六十四卦,变二百五十六卦,皆此一以含四之理也。以言乎《易》之生数,一二三四五。一为元,二为会,三为运,四为世。当一十二万九千六年数,以世总之,为四千三百二十世之数,归於一元奇策,去五复一之旨也。凡积阴阳消长大数,而衍三十年为一世。辰数即如上数。夫六月为一变,为一年消长小数。六会一变,灾一元消长大数。以小见大,从一世之辰数,得一元之年数,以大统小,则一元之年数,即一世之辰数也。而推其数之由衍,自一年起。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十二时,得四千三百二十时。三十年为一世,以三十乘之,三十其三百六十日,得一万零八百日。三十其四千三百二十时,得十二万九千六百时。辰即时也。分之每十年。凡四万三千二百时也。惟是世以甲子甲午为首。初首甲子至癸巳,再首甲午讫癸亥。甲子如冬至阳复,甲午如夏至阴姤。癸亥则六阴极,癸巳则六阳极。各三十年,前图经世之数,以此始於日甲月子,星甲辰子。日星阳干,月辰阴支,迭为甲癸。而日甲之一,又月子星甲辰子。次第从之者也。乃知一为道宗,日君刚,而余皆臣纪也。夫乾统坤与六子,日统月与星辰。本为一气,而递生递消。自复至乾,生者,阳也。自姤至复,消者,阴也。阳生则物开,阴消而物闭也。故阴阳二者,本一气之运。太少四者,本二气之分也。爻有六,不离乎三画。卦有八,祇重乎四变。究之四变统一,一为阳,天也,君也,父也,夫也,谓之为纲。余则阴,地也,臣也,子也,妇也,谓之为纪。阴统於阳,言纲不言纪可也。故月星皆统於日。阳固尊也,然阳不独运,必得阴以配。如天君父夫,必得地与臣子与妇,乃能生育万物,而成家道也。故有一二三四,则有二四六八,其相配相衍者然也。五则居中而总其数,一不用而变惟四也,以此。故日月星辰,合为一天。水火土石,合为一地。耳目口鼻,合为一首,髓血肉骨,合为一身。各四其而成五之数也。仍统於一而已。
  《易》有三百八四爻,真天文也。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以天地生万物也,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
  《易》六十四卦,爻三百八十四,悉在图中。凡日月星辰之互经於天,交错往来,条理井井,自然成象。纬之文,天文於是乎见矣。就其生数言之,乾以一始,性之本乎天也。就其成数言之,坤以二成,形之本乎地也。自复至乾,生趋於成。自姤至坤,成反於生。凡其变易无方,无非道之寓也。故道者,天地万物之宗也。在天地生物,则物之万之而已。在道生天地,亦於万物物之万之而已。夫道者何?太极是也。《易》有太极,固已统天地万物於其中矣。
  (右《河图》天地全数第一篇。以首节为纲领,下皆逐节民明首节之义。统论其数,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太极一阴阳也。逆从六十四,而三十二,而十六,而八,而四,而二,而一,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阴阳一太极也。於此见皇极统於一元。经世观物,道盖该於是矣。)
先天象数第二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曰:知,来也。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此一节直解图意,若逆知四时之谓也。
  《易》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衍而六十四卦图,位其顺天左旋,进而得已生之卦,皆谓数往。其逆天右行,进而得未济之卦,皆谓知来。《易》之数,由逆而成,惟定位不易,曰通气,曰相薄,曰不相射,曰交错。皆易,皆逆也。逆则知来,於以逆知四时。震初冬,至离兑中春分,乾未交夏至。已上阳日进,而次第顺生。易而夏至后,阳乃逆行右阴中而渐消矣。巽初夏,至坎艮中秋分,坤未交冬至。已上阴日进,而次第顺生。易而冬至后,阴乃逆行左阳中而亦消矣。往来相推,消长相乘,四时循环,阴阳顺逆之数,从可知矣。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於阴,阴下交於阳,四象生矣。阳交於阴,阴六月交於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於柔,柔交刚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仁,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是故乾以分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太极动静分,而阴阳两仪立。一分二也,阴阳生,下交而太少四象生,二分四也。曰阴与阳,互交而生四象,属天。曰柔与刚,互交而生四象,属地。乃成八卦,四分八也。各八具八卦之交,而相错成卦,是生万物。则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三十二分六十四也。六十四卦,阴阳各三十二,皆本一阴一阳之分也。故曰分阴分阳。其阴柔阳刚,相间迭用,故曰迭用柔刚。卦列六位,老少交易,如赤白合而成章也。乃至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犹根而干,干而枝,枝而叶,皆以分而有。合而统之以一,愈大则其数愈少。衍而分之以万,愈细则其数愈多。夫衍而愈多,从乎阳之辟,乾则分分辟之君也。故乾以分之。合而愈大,从乎阴之翕,坤则翕受之藏也。故坤以翕之。其辟而列於左仪,自震而日趋於长。故震以长之。其翕而列於右仪,逢巽而日旭於消。故巽以消之。长犹干长而枝以分,枝长而叶以分。复而之乾,愈长愈分,乾则极乎分之数矣。故曰长则分。逮於分极,乾而转姤,则渐消也。消则叶消而枝以翕,枝消而干以翕。姤而之坤,愈消愈翕,坤则极乎翕之数矣。故曰消则翕。逮於翕极则复长也。故夫离兑长以分之,所由进;坎艮消以翕之,所由归也。
  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兑离坎艮,再交也。故震阳少而阴尚多也,巽阴少而阳尚多也,兑离阳浸多也。坎艮,阴浸多也。是以辰与火不见也。
  乾南坤北,天地定位。此未交阴阳上下分也。震巽一交,交之初也。兑、离、艮、坎再交,交之中未也。震者,乾阳下交於坤阴,阳少而阴尚多。兑与离,则阳浸多矣。异者,坤阴上交於干阳,阴少而阳尚多。坎与艮则阴浸多矣。震为天辰,艮为地火,阳少俱为阴多所克。故辰常隐,而火常潜,不见也。此自益以下至豫所以为无数也。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分阴也。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於复,而阴起於姤也。
  前言四有体,一无体。天之四变具,而一退居五。地之四变贝,而一退居十。是谓有无之极。故有极者,曰造新而有。无极者,日化故而无也。此云无极之前,无象可拟乎阴翕,而含阳根,是阴为阳母,而孕长男於其腹。阳所由起於复也。从乎阳辟而分阴枝,是又阳为阴父,而生长女於其初,阴所由起於姤也。自巽消而至坤翕。静含之极,天根以生。自震长而至乾分,动辟之极,月窟以伏。乃知千变万化之妙,一动一静之间者也。
  离在天而当夜,故阳中有阴也。坎在地而当昼,故阴中有阳也。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位也。
  言乎离坎巽之分。离在天四卦之阳位,日未出卯犹当夜分,故为阳中有阴。坎在地四卦之阴位,日未人酉,犹当昼分,故为阴中有阳,震与坤接,坤当夜半之子,而震始交之。夜阴而阳生子半。巽与乾接,乾当日中之午,而巽始消之。日阳而阴生午中,故震则坤阴之初变,巽则乾阳之初变也。兑者阳浸以长。震而之兑,未极於乾。则犹为在天之阴。其卦二阳,而犹一阴也。艮者阴浸以长。巽而之艮,未极於坤,则犹为在地之阳。其卦二阴,而犹一阳也。左方为天,皆本生数。阳以资始,言乎其始生也。震一阳,而二阴在上。兑二阳,而一阴在上。合之则三阳皆下,三阴皆上。地天交泰之义,从可睹已。右方为地,皆本成数。阴以代终,言乎其既成也。巽一阴而二阳在上。艮二阴,而一阳在上。合之则三阴皆下,三阳皆上。天地尊卑之位也。尊卑则极体,交泰则极用也。
  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直观乾坤,则定上下之位,横观离坎,则列左右之门,位定则天尊地卑,其体以立,门列则日东月西,其用以行。则乾分坤翕,天地阖辟於定位之中。而春夏显仁以知辟,秋冬藏用以知阖。其大端也。在离见坎隐,日月出入於列门之间。而晦朔相禅,象人而之出。弦望相推,象出而之人,其常度也。故以日月之出入,而随天地之辟阖。冬至阳复,天阳初辟,日北陆而趋西。春分乃以坎躔,以出阳辟,方中而晷长,度盈由之。夏至阴姤,地阴初阖,日南陆而趋东。秋分乃於离次,以八阴阖,已半而晷短,度缩由之。月则朔后由震趋乾,上弦当兑,象为半辟。当其由震以出,暮乃在庚。逮於望后,由巽趋坤,下弦当艮,象为半阖。当其由艮以入,旦乃在丙。丙后於甲,庚先於癸,出入应卦。阖辟互根,番於位与门而已。
  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是故阴阳半而形质具焉。阴阳偏而性情分焉。形质又分,则多阳者为刚,多阴者为柔也。性情又分,则多阳者阳之极也,多阴者阴之极也。
  均之一气,而阴阳判焉。得百二十阳,多於八十阴者,左阳为天。得百二十阴,多於八十阳者,右阴为地。配之则阴阳各半,而天与地之形质以具。按之则阴阳各偏,而天与地之性情以分。各半者,百九十二阳,百九十二阴,统举三百八十四爻,两中分之,则各半也。各偏云者,左则阳之数,偏多於阴。右则阴之数,偏多於阳。分就百二十,多数而互胜之,则各偏也。惟是形质又分刚柔,多阳者刚,多阴者柔。刚则地之火与石,天之日与星。柔则地水与土,天之月与辰也。性情又分偏极,多阳阳极,多阴阴极。阳极地之火,亦似天之日。阴极地之水,亦似天之月也。其间火能移水之性而使热,水能克火之性而使寒。日能易月之质而使明,月能蚀日之质而使暗。形质性情之分,交相变化,又有然矣。
  乾四分取一以与坤,坤四分取一以奉乾,乾坤合而生六子,三男皆阳也。三女皆阴也。兑分一阳以与艮,坎分一阴奉离。震巽以二相易。合而言之,阴阳各半。是以水火相生而克,然后成既万物也,乾坤之名位,不可易也。坎离名可易,而位不可易也。震巽位可易,而名不可易也。兑艮名与位皆可易也。
  一卦上得八卦,各四十八爻。乾三十六阳,一十二阴。是乾取阳四分之一以与坤,而受坤四分之一,合而生三女,一巽二离三兑是也。是皆阴也。坤三十六阴,一十二阳,是坤取阴四分之一以奉乾,而承乾四分之一,合而生三男。一震二坎三艮是也。是皆阳也。乃知六子之生,乾坤之合。三男则乾与而坤承,三女则坤奉而乾受也。如兑本乾之三阳,分一阳与坤而艮,是兑以一与艮,而艮反为男。艮之以一与兑而为女,不待言也。坎本坤之二阴,分一阴奉乾而为离,是坎以一奉离而离反为女。离之以一与坎而为男,不待言也。六子与长,震本坤之三阴,巽本乾之三阳,以初九初六二爻相易,震反为男,巽反为女。兑、艮、坎、离之相易,皆视此而已。合而言之,六十四卦,三十二阳,三十阴。三百八十四爻,一百九十二阳,一百九十二阴,其合乾於坤,兑於艮,合坎於离,合震於巽,爻之阴阳,无非各半。俱本三阳三阴,均为配敌。故即水火以况阴阳,配而相生,亦敌而相克。既无偏胜而有余,亦无偏乏而不足,然后能既成万物也。既成,言尽成亦即水火既济之义欤?按震巽以二相易,或谓乾以二阳易坤而为巽女,坤以二阴易乾而为震男,亦可。但与前三男三女,承乾坤各四分取一之说,似未合。
  乾上统左方,坤下统右方,一定阴阳之位,不可易。乾为太刚,天之日。坤为太柔,地之水。一定阳阴之名,亦不可易。坎本阴位附坤得离之一阳,而名为男。离本阳位,附乾得坎之一阴,而名为女。是阳易而阴名,阴易而阳名。是为名可易。而其痊则离列天卦四位之阳,坎列地卦四位之阴,莫之可易也。至於震本附坤位,与坤连,易而列乾阳天卦之首。巽本附乾位,与乾接,易而列坤阴地卦之首。是为位可易。而名则震名为长男,巽名为长女,是又莫之可易也。若兑艮各以阴阳之一,互易而分男女之名,如坎离之名可易。且以男女之少,互易而分阴阳之位,如震巽之位可易。是为名位皆可易也。按此节论名位,未详所指,臆为之说,恐非本义。或以乾、坤、坎、离四正卦反转观之,其爻位皆不可易,而名则乾纯阳名,纯阴名,一定不可变,坎阴阳名。离阳,阴名。中间不无变之处。震、巽、兑、艮四间卦,反复观之,其爻位皆可易,而则震初阳名,巽初阴名,极辨不可紊。兑阳而亦阴名,同乎离。艮阴而亦阳名,同乎坎。对交不无杂易之处,此亦臆说,未知其当否也,存以俟订。
  离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颐肖离,小过肖坤,太过肖坎。是以乾坤、坎、离、中孚、颐、大小过,不可易也。
  离上下皆阳,肖乾之体。坎上下皆阴,肖坤之体。中孚上下皆二阳,而中虚,象重离,亦肖乾。颐中四阴,而上下各一阳,是为长离,与离体肖,不言肖乾可也。小过上下各二阴,而中实象复坎,亦肖坤。大过四阳,而上下各一阴,是为长坎,与坎体肖,不言肖坤可也。肖似也,乾坤离坎四正而中孚四卦肖之。反复以观,皆不可易。夫中孚、大过,左右乾而连兑巽。奎颐与小过,左右坤而连震艮。而四卦又各夹离坎於其中,其为不可易,惟其各肖故也。
  体者八变,用者六变。是以八卦之象,不易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故爻止於六,卦尽於八,策穷於三十六,而重卦极於六十四也。卦成於八,重於六十四,爻成於六,策穷於三十六,而重於三百八十四也。
  八变而成八卦,是为体者,无反易不反易之分,六变而成八卦,是为用者,则有反易不反易之分。是以八卦之象,反复以观乾坤离坎,不易者四。四兑反为巽,艮反为震,反者二。以反易之二,合不易之四,是为六变而成八真诚。其言三画小成之卦乎?因而重之,重卦之象,反复以观、乾、坤、离、颐、中孚、大小过,不易者八。兑、巽、艮、震、复、剥、夬、姤、之类,反易者二十八,以不易之八,合反易之二十八,是为三十六变。而又合二十八於三十六,乃成六十四卦。其言六画大成之卦乎?故爻不过六,卦不过八。六八合而四十八,为蓍策卦一用揲之数。以言首策数,三多者,四六二十四。两多一少,四七二十八。两少一多,四八三十二。此坤与六于之策未为穷极。惟二少四九三十六,为策数之穷。此乾太阳之策,一元之主。十其策当期三百六十。言乎重卦之数,各以四象二太策数,合二少策数。阴阳分类,皆得六十有四,而卦之全数具焉。故重卦极於六十四也。卦之六十当岁之一,每卦六日,六十卦三百六十日。以其不易者乾、坤、离、坎四卦之爻,为闰数,主二十四气,故必极於六十四,而卦始全。六十四者,卦成於八,八而重之,每卦各得八卦。三十六者,爻成於六,六而因之,每爻各当六策通六十四重卦之爻策,凡三百八十四。三百八十四者十其三十六,以当一岁之正数。而又倍其十二,为二十四,以当间岁之闰数也。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用二变以成八卦也。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用二十八变成六十四卦也。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变者二,共六卦也。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乾、坤、坎、离,为三十六卦之祖也。兑、震、巽、艮,为二十八卦之祖也。
  乾、兑、离、震天之四象。而乾离为正。坤、艮、坎、巽地之四象。而坤坎为正。正者各二其变。天用兑,地用巽,本一变。地用艮,天用震,又一变。凡二变。天地共用之。合四正与二变,乃以成八卦。乾离天之二正,而肖乾则中孚,肖离则颐。合为天有四正。坤坎地之二正而,肖坎坤则小过,肖坎则大过,合为地有四正。皆反覆视之。而不可易也,正也。其变刚二十有八,如天用夬,地用姤;地用剥,天用复,剥反为复之类。合八正与二十八,乃以成六十四卦。故小成之卦六,前正者四,变者二是也。大成之卦三十六,后正者八,变者二十八是也。其三十六卦,祖乾、坤、坎、离,不变者生变。其二十八卦,祖兑、震、巽、艮,变者又互生变也。
  卦之正变,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则用数之策也。三十六去四则三十二也,又去四以则二十八也,又去四,则二十四也。故卦数三十二位,去四而言之也。天数二十八位,去八而言之也。四者,乾、坤、坎、离也。八者并颐、中孚、大小过也。十二者,兑、震、泰、既济也。阳四卦十二爻,八阳四阴,以三十六乘其阳,以二十四乘其阴,则三百八十四也。
  八正卦合二十八变卦,共三十六。以爻数六,乘卦数三十六,为二百一十六。此三十六卦爻数。乾数适相合焉。乾主用,坤主体,故此为用数之策。用数二百一十六,则体数一百四十四。用数三十六,则体数二十四。体数进四为二十八,用数退四为三十二,而体数包於用数,言退知进。三十六去四又去四,历三去乃得体数二十四焉。进犹是也。六十四卦,左右各三十二位,皆去三十六之四数而言之也。而艮坎之策数,适相合焉。左三十二位,属天数。右三十二位,属地数。左方去益、屯、颐、复,右方去豫、观、比、剥,以当无数,各止二十八位。左为天中天数,右为地中天数。故均谓天数,三十六去八,则二十八也。而兑离之策数,适相合焉。按蓍法,兑离女应,列少阴三十二。艮震男应,列少阳二十八,此言数互易之,未详其旨。至三十六乾策,去十二而为二十四坤策,是为地数。天参其十二,地两其十二,大衍全策四其十二。参之为乾,两之为坤,皆四分而去一也。蓍法揲四去四,去一四也,去八又去一四,并前为八。去十二,又去一四,并前再去为十二。三十六经三支,而乾乃及坤。於六十四卦中,乾、坤、坎、离,当四者之去数,实存之为六十卦之本也。又并兑、震、泰、既济,当十二之去数,实存之为坤、右方巽、艮、否、未济之本。其去而不用,皆存为有本。惟有本乃用之不穷也。以小成阳四卦言之,每卦三爻,四三十二爻,得阳爻八,阴爻四。或谓阳卦乾、离、巽、艮,阳刚之二太二少是也。或谓左为阳方,乾、兑、离、震四卦是也。爻数皆合,阴卦亦然。以三十六乘八阳爻,得二百八十八。以二十四乘四阴爻,得九十六。以九十六合二百八十八,得三百八十四,乃知六十四全卦之爻,已早具於三画卦内矣。
  卦之反对,皆六阳六阴也。在《易》则六阳六阴也,十有二对也。去四正者,八阳四阴,八阴四阳,各六对也。十阳二阴,十阴二阳,各三对也。
  又以大成之卦言之。其反对阴阳皆六,如复、姤、夬、剥,阴阳皆一对五之类。其二对四,三平对,各卦尽然。在平对交易之卦,凡十有二对。既未二济当寅申,冬春夏秋之交。泰否当巳亥,春夏秋冬之交。四交四立,叠用四卦当之。四卦各二对,其间咸、恒、丰、旅、渐、归妹、涣、节、损、益、噬嗑、贲、随、蛊、困、井,凡八对并前四卦,叠用为二十对。在二对四之卦,遁、大壮、需、讼、无妄、大畜、睽、家人、兑、巽、革、鼎,皆八阳四阴。临、观、明夷、晋、升、萃、蹇、解、艮、震、屯、蒙皆八阴四阳。凡各六对。其十阳二阳夬、姤、同人、大有、履、小畜。十阴二阳,复、剥、师、比、谦、豫。皆一对五之卦也。凡各三对,对即体之对待。而流行之用,在其中矣。於天地各四正,乾、坤、坎、离、中孚、颐、大小过,存之於不易之数,不在《易》论。故去而不列反对例。而其六爻相对,未尝不同也。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四变而十六,五变而三十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复至乾,凡百有十二阳。姤至坤,凡百有十二阴。姤至坤,凡八十阳。复至乾,凡八十阴。乾三十六,坤十二,离、兑、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夫《易》根於乾坤,而生於复姤。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卦凡六变,乾而之兑,一变含夬而二矣。乾而之离、震,二变含大有大壮而四矣。乾而之巽、坎、艮、坤,三变含小畜、需、大畜、泰而乾位之八卦成矣。四变而统含兑位之八卦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而成十二矣。五变则统含离震二位之十六卦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而明夷,与无妄、随、噬嗑、震、屯、颐、复,而成三十二矣。六变则统含坤、艮、坎、巽四位之三十二卦,自剥而至於姤。并前而六十四卦矣。
  阳在阴中,阳逆行。阴中阳中,阴逆行。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此真至之理。按图可以见之矣。
  阴阳互易其方,其行皆逆。故阳行右方,阴行左方,无非易也。阴阳自行其方,其行皆顺。故阳行左方,阴行右方,无非顺也。顺逆之说不一。就图位八卦观之,左震一阳,离、兑二阳,乾三阳。右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此顺行其方也。左乾无阴,兑离一阴,震二阴,至坤则三阴。右坤无阳,艮、坎一阳,巽二阳,至乾则三阳。此逆行互方也。顺则自左旋右,如天之顺行。逆则自右旋左,如日之逆行也。顺则自左旋右,如天之顺行。逆则自右旋左,如日之逆行也。以此求之,每位八卦,逐次皆然。且以六阳六阴观之,复一阳,临二阳,泰三阳,大壮四阳,夬五阳,乾六阳,皆阳方之卦。其行也皆顺。乃图左则夬一阴,大壮二阴,泰三阴,临四阴,复五阴。图右则剥一阳,观二阳,否三阳,遁四阳,姤五阳。其行也皆逆。顺则往而向进,逆则来而向回,顺则阴阳不易其方,逆则阴阳交易其方也。《易》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此自然真至之理,按图可见者也。
  生生长类,天地成功。别生分类,圣人成能。
  民生物生,莫不有类。皆禀阴阳刚柔以生。其生以长其类,顺而遂之,逆而制之。天地生长之功所由成者,此也。有圣人者,从而画卦推象,列左阳右阴之图,明顺往逆来之理,於以别其或禀阳,或禀阴。而生分其或成刚,或成柔之类。而天地之变化,悉归其裁成辅相之中。其能事之成,不其至欤!
  先天之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示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凡此者,先天而天不违,谓之学天可也,故曰先天之学。要皆圣人之心法。按其方圆二图,皆与《河图》五十居中,虚含四生四成,而各因之以起数者相准。盖外以流化运事,数周於万。中以宅心生极,法贯於一。起乎中者,生乎心者也。三才此法此心一而已。今观图法,复至乾,姤至坤,临至师,遁至同人,阴阳之横直分界,悉起於中。中主体,圆图起南北之中体乎?乾坤次雷风,次水火,次山泽,而坤左乾右,诸卦分而成列矣。方图起上下之中体乎?震巽次暄润,次止说,次君藏,而雷动风散诸卦别而分类矣。故人受天地之中以生。中位太极,方圆动静之间,可以观矣。在图其象数,而无文辞,天地万物理尽其中。终日言论而不离是,亦终古范围,而不能外是耳。
  (右先天象数第二篇。皆以发明图卦之精蕴,象数森齐,统乎一中。中为太极,为人心图法,即心法。学者即图以见心可也。)
卷之七下
先天圆图卦数第三
先天图者,环中也。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於下,阴生於上。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生阳,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
  图曰先天,谓天亦不离乎中,而图以环之,范围而不过也。故就图之分阳分阴,察其升与降之相因,知其生与消之相乘。复而至乾,一阳进於六阳。姤而至坤,一阴进於六阴。一自下起,一以上极,皆自下递生而升上,故谓之升。升者生也。反之则自上而下,六阳者降至於一阳,而阳不消乎?六阴者降至於一阴,而阴不消乎?故降者升之反,消者生之对也。复阳上升,日生一日。而阴以日降而消。姤阴上升,亦日生一日,而阳以日降而消。万物之情,类乐生而恶消。天地之数,各从消以趋生。故阴消於阳生之中,阳升则阴降。阳消於阴生之内,阴升则阳降。以图言之,复者阳卦之升,自下至夬,而阳五阴一。乾乃纯阳而无阴矣。姤於是乎一阴生。姤者阴卦之生,自上至剥,而阴五阳一。坤乃纯阴而无阳矣,而复於是乎一阳生。而或以复为阳生自下,夬为阴生自上,又一旨矣。至於首阳足阴,天上地下,而阳常起下,万物反生。品汇之种,根从地出。蹄角之族,首向下垂。故六爻列位,下以为初,而二气旋生。极而必反,是以姤阴极而坤乃生阳,复阳极而乾乃生阴。周而必复,终则有始。阴阳互生,推迁今古,以知天地之无穷,皆循环之不已。是则所谓环中者也。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逆为用也。
  震於象为辰,乾於象为日。震而之乾,寅至於午,辰至日也,一岁之春夏也,布气滋生,其生也顺。乾而之震,午至於寅,日至辰也,一岁之秋冬也,敛气藏用,其用也逆。
  四正者,乾、坤、坎、离也。观其象无反复之变,所以为正也。
  乾当午,坤当子,离当卯,坎当酉。四卦足为四正。八卦兑可变巽,震可变艮,惟四正反复观之,其象如一而无所变。不变者正,非正皆可变也。
  阳爻,昼数也。阴爻,夜数也。天地相衔,阴阳相攻。故昼夜相杂,刚柔相错。春夏阳多也,故昼数多,夜数少。秋冬阴多也,故昼数少,夜数多。
  爻分阴阳,数当昼夜,昼阳夜阴,爻位间次。相衔,则天地之往复,无断无续。相攻,则阴阳之乘除,有长有消也。故日则一昼而一夜,岁则三百六十昼夜。爻以是为间杂。昼阳而刚,夜阴而柔,爻以是为交错。故春夏犹昼,阳爻之数多,凡百有十二。阴爻之数少,祇八十而已。昼乃嬴於夜。秋冬犹夜,阴爻之数多,亦百有二十。阳爻之数少,祇八十而已。夜常嬴於昼。此可观四正,而察其数焉。
  气一而已,主之者,乾也。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出入於有无生死之间,无方而不测也。
  阴阳皆一气之流行,而主之者乾。阳尊而神流行,总一神之妙运。而乘之者气,变易而化。故气至而滋,无而之有。气反而息,有而之无。有则物以生,无则物以死。日南日北,随乎阳而出入。图左图右,视其卦之体用。《易》谓神无方,其变化不可测,要统於一而已。
  有地然后有二,有二然后有昼夜。二三以变,错综而成。故《易》以二生,数以十二起。而一非数也,非数而数,以之成也。天行不息,未尝有昼夜。人居地上,以为昼夜。人居地上,以为昼夜。故以地上之数,为人之用也。天之有数,起乾而止震,余入於无者,天辰不见也。地去一而起十二者,地火常潜也。故天以体为基,而常隐其基。地以用为本,而常藏其用也。天以气为主,体为次。地以体为主,气为次。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大传》言天一,一者天之开,数之起也。有地以配之,一乃生二,天一阳,地一阴,一并一而为二矣。二者,昼数属阳,夜数属阴。昼夜之象,阴阳之分也。是有二也。原其所统,则气一而已,一分而为二,二得一而为三。元之统会,其数十有二。会之统运,其数为十者三。运统以十二世,世统三十年,为二为三,更递以变。数在二而变以三,数在三而变以二,二三合而五。然犹三五以变之统乎?凡以错而陈之,综而贯之,条理其绪,经纬其全,而数於是乎成矣。故一无可易,《易》自二生,偶以合奇,始成变化。自三以上,衍於无穷。元会运世,岁月日辰,分秒之数,皆自十有二起。故谓数起於一。一实非数。一乃有二,数由以成。惟一则专,惟二乃化。阳与阴合,参与两倚。倚数可数推,非数则数本也。乃知一体二用不息者,天行之健,有一而已。昼此天行,夜亦此天行。天未尝告人以昼夜,而昼则日升於地上,夜则日沉於地下。地下之行,犹之地上。第人居地上见升不见沉,则以其所见为昼,以其所不见为夜。乃以昼为阳,夜为阴。故地下之数,体潜而藏。地上之数,用见而著也。故天之四卦,元一,会十二,运三十。二三体统於一,而一实施用於二三,以变中也,乃其于不用见体数。左阳数起乾而止震,皆为天之有数,凡二十八。震位馀四卦,益、屯、颐、复,则入於无数。震於天为辰,人所不见,故谓之无可也。坤元乾元之一,艮数应兑数,十二为会。右阴去一,自谦否以下皆隐,是即去坤。起十二者,起艮为山。艮於地为火,去之数自此起。故云去一起十二。谓艮起入坤,火潜不见。由昼入夜,合天辰之四,亦为十二。而艮又正当十二之会也。故天以辰为体,体基於静而常隐。地以火为用,用反於静而常藏。盖震者,静而之乎动,而未离静根。艮者,动而归於静,而以蓄动机也。在日月星辰,皆天行之气。天之行主气,辰其为天之体乎?气先而体次,故辰不见。在水火土石,皆地势之体。地之势主体,火其为地之用乎?体主而气次,故火常潜。夫成象则主气,成形则主体。天地以气体份分,而在天在地之物亦如之矣。在天者,日月星之与辰,气之主也,而辰为之体。在地者,水土石之与火,体之主也,而火为之气。故不见而常潜也。
  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而盈。故君子贵中也。
  乾天坤地,本起於中,屡变不离。子复午姤、临、泰、壮、夬而乾、皆天根之於中,复而阳以敷也。敷之者惟中。遁、否、观、剥而坤,皆月窟之於中而阴以翕也。翕之者惟中。人为天地之心,故居天地之中。心为人身之主,故居人之中。受中以生者人,枢中以运者心也。心之用,象日月,日中则盛,太阳悬午。月中则盈,太阴当望。故君子探天地之本,考日月之度,心乎中以为贵也。
  (右先天圆图卦数第三。发明环中起数之由,见天地之气体屡变,而不离乎是也。故君子终日言之,而亦不离乎是。)
先天方图卦数第四
诸卦不交於乾坤者,则生於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
  以言乎方图诸卦,以乾、坤、否、泰为纲,而莞乎四维之各十六卦。大抵惟交乃生。其西北天卦,自相交,皆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为之贞,而互交不出乎此也。其东南则地卦自相交,皆八坤、七艮、六坎、五巽为之贞,而互交不出乎此也。天交天,地交地,各以类从。而阴阳分统,奇偶不配,物无由生。若东北,则地之四卦交於天之四卦,凡十六卦,而皆阳得阴偶。西南则天之四卦。交於地之四卦,凡十六卦,而皆阴得阳配,始为男女合而子嗣生。故否泰为乾坤之交,而卦生在奇偶之合。谓诸卦不交於乾坤者,则生於否泰,盖言交也。乾起自奇,奇生於太极之动仪,而象数从乎阳。坤起自偶,偶生於太极之静仪,而象数从乎阴。奇偶尽则刚柔分,乾坤交则奇偶会,卦於是乎生生不穷矣。或谓西南诸卦,天上地下,动物应之,生气在首。东北诸卦,地上天下,植物应之,生气在根。其亦大致然乎。
  乾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乾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子云者或指所生之卦言也。卦凡有八,乾一统七,兑二统六,离三统五,震四统四,巽五统三,坎六统二,艮七统一。子之数如之,至坤为全阴,后生卦,故云无子。循方圆从横考之可见。又云乾七、坤六、兑五、艮四、离三、坎二、震一、巽无,或又於乾坤交而为否泰,山泽交而为损、咸,水火交而为既未济,雷风交而为恒益诸卦。循其次而数之,其曰七五三一,皆阳数,六四二,皆阴数。阳进一以唱阴,阴退一以奉阳。言乎子数,靡弗如是。独巽以阴刚,而言无。震阴一子,故巽阴退而无也。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艮兑六变,是以月止於六,共为十二也。离坎五变,是以日止於五,共为十也。震巽四变,是以体止於四,共为八也。
  自其变言之,乾而之否,坤而之泰。凡历七变而止。乾阳为昼,坤阴主夜。昼七夜五,夜七昼五。乾七当夏昼,坤七当冬夜,俱不过七分,凡应七变。艮而之萃,兑之大畜,中历六变。月卦阴阳各六,岁周十二,其艮兑之变数乎?坎而之需,离而之晋,中历五变。旬日於数各五,甲癸其十,其离坎之变数乎?震之乎豫,巽之小畜,中止四变。乾坤之体,各止四卦。合乾与坤,乃其为八。阴阳刚柔,列二太二少。是其为变者四,而其所统者八矣。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地之阳在西北,火石居之。日有八位而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月在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兑而言之也。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离而言之也。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去震而言之也。日有八位而数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日月星辰,每卦各有八位,而用去本位正卦,止用其子七六五四而已。故方图西北乾,至东南坤,中连兑、离、震、巽、坎、艮,悉去之,不在数内。依次数其子卦,故数日用七,而去泰也。而数月去损,数星去既济,数辰去益,并包地四卦,俱可概已。
  月自兑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数也。故十二月常余十二日也。
  日乾月兑,月自兑起,如日自乾起之例也。日不及天度,而一岁常有三百六十六日。月不及日度,而一岁常有三百五十四日,合朔之所虚与气盈,各六日,凡十有二日。故周岁十二月,常馀十二日。观於乾七兑六,月不能及日之数,视日月之交会,阴阳之盈亏,岁差从可定矣。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人之阳在上,而阴在下,既交则阳下而阴上。
  天阳南阴北,圆图可观。地阴南阳北,方图可考。人阳上阴下,视未交之前,与圆图合。阴上阳下,视既交以后,与方图准。否泰天地之交,并咸、损、恒、益,既未二济,六子之交,俱可按图而悉矣。
  在人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在物则乾道成阳,坤道成阴。
  男阳女阴,人之成男成女,与物之成阳成阴,无二道也。均之禀乎乾坤而已。阳主动物,阴主植物。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天圆而地方。圆者之数,起一而积六。方者之数,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八者,天地之体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九。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阳主进,故并其一而为七。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故天地之体,止於八。而天之用,极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圆者裁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方者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故用数成於三而极於六,体数成於四而极於十六也。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方者八变,故八八而六十四矣。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圆者径一围三,重之则六也。方者径一围四,重之则八也。裁方而为圆,天所以运行。分大而为小,地所以生化。故天用六变,地用四变也。
  圆数,天数也。有一,本天一也。方数,地数也。有二,本地二也。一者圆之根,二者方之根,一为数之奇,二为数之偶,方圆之数奇偶之义也。者之画奇一也,一以函三,两之则六,六不离乎一,故曰一即六也。坤之画偶二也,二而生四,参之十二,十二不离乎二,故曰十二即二也。在乾之画六,无非一奇。坤之画十二,无非二偶。其义了如。而径一有围三围四之分,倚数兼用参用两之积。规不圆而生圆,矩不方而成方,皆本天本地。一以旋之,二以合之而已。盖言数非言形,而形寓其间矣。夫圆以准天,言圆即言天。方以法地,言方即言地。天统乎地,圆函乎方。方圆之数皆起於一,一积而六,三其一而两之,不言变,而圆者之数浑以完矣。一积八而变为十二,两其四而又三之,方者之数截以明矣。在天地之用数各三,合而为六,常以六积而变。天地之体数各四,合而为八,又常以八积而变。如六六三百六十,天之圆度以周。八八六十有四,卦之方位以齐。俱可按矣。十二者,信其六也。而云亦以八变,盖体四用三,各去其一。八而倍之,为四四十六。每四去一,则去其四。一变为十二,是四四变三四,虚一以函道,本自然者也。故元十二会,运十二世,岁惟十二月,日惟十二时,皆以八积而变可也。各虚一焉可也。八者,天地之体数各四也。八去二而六,十六去四而址二,皆体四去一面暖和三之积也。六者,天之用。六六三十六,而阳数具。十二者,地之用。积而倍之二十四,而阴数具。天变体四之,方以为圆,含径之一於围之三,不用一而一常存。是变者方之体,未常变者圆之用也。地分圆数之一以为四,析乾之奇,为坤之偶,非毁方而方常执。是变者圆之用,常不变者方之体也。故方圆,形也。变与不变,则数也。乃六并一为七,从乎阳之进一,常行於六之中。十二并四而十六,从乎阴之退四,常执於十二之外。故谓天变方为圆而存一,即裁四为三,以妙其用,非竟舍一也。谓地分一为四,而执方。即变图为方,以复其体,亦非不根乎一也。惟天之用圆,其一常存。地之用阴,其一常晦。存者,一见一。晦者,一反成四。而不见一也。此八为天地之体数,而极於七者天之用,止十二者地之用也。故圆非徒圆也,裁方以为用,本一也,变之为四方矣。四复去一而为三方者,裁一隅矣。三其三而变九,九复去三而六。三函於中,方乃归於圆矣。图之运行周於圆,其视此乎?方非徒方也,展圆以为体,本一也。变之为三,圆矣。三并乎一而四,圆者展而平矣。四其四而还变十二,十二并乎四而为十六。四执乎方,圆乃归乎方矣。图之均齐於方,其视此乎?皇极用数,成於三极於六,去四正乾、坤、离、坎二十四爻为闰策。而用六十卦,三百六十策,当期之日,准天圆也。体数成於四,极於十六,分罗纵横,斜交各一十六,为方卦。并四方各十六,为六十四卦,具二篇之全。法地方也,是以圆可即径知围,倍径一围,三积之成六,故云起一而积六。方则径一围四,一而四分之,又四分其四而成十六,皆八之积,八之变云也。乃知方圆本奇偶之义。奇偶合天地之数,无非自然之道也。其言六变何也?圆者积六六,六而进之为三十六,经六十变,则三百六十,已列於前矣。其言八变何也?方者积八八,八而因之,为六十四。通六十四变则三百八十四,并具其中矣。其六十独言进者何也?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六用数,变乃言进。八体数,不变不言进可也。其言六言八又何也?重径一围三则六,重径一围四则八。六则成爻之六位,而周流六虚。圆之用八,则四象生八卦,而一贞八悔,方之体也。其裁四为三,即裁八为六。天数三十六,进而三百六十,而运行之天度以周,故曰天所以运行。其分四之大为八之小,又分八之大为十六之小,至於分十六为六十四,分六十四为二百五十六,分之又分,则小而益小。地生万物,小至微芒,无不随化而生,故曰地因以化生。故天用六变,裁四变之一以周其度。地用八变,实分四变,而八虽愈小而不难乎四也。总之图圆数有一三六,皆属乎阳。方数有二四八,皆属乎阴,二之积也。
  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土也。画州并地法,其放于此乎?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圆视乎星,天行之运,循乎星次,而历纪授时,肇之乎此也。月令谓星回於天,其周而复始,可不谓圆乎?方视乎土,地势之开,因乎土壤。而州井启疆,放之乎此也。《禹贡》谓庶土交正,其截然以分,可不谓方乎》故圆者星也。《河图》之数圆,而准诸天者此也。方者土也,《洛书》之文方,而法首地者然也。如羲文造《易》,禹箕依范,《易》圆而范方,从可思已。
  (右明方图卦数。)
后天象数第五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即济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终於寅,离终於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而兑艮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於是矣。
  《易》明文王八卦,起帝出乎震,终成言乎艮,得天地之用。乾、坤、离、坎未交为体,既交为用。泰则乾与坤交,大者亨矣。既济则坎与离交,小者亦亨。在羲图主体,文图主用言也。按乾阳极於午,反其所自生,则於子奇起於复也。坤阴极於子,反其所自生,则於午偶起於姤也。坎本位西,要其所以终则於寅,水之交於火也。离本位东,要其所以终则於申,火之交於水也。此从乎羲图而言之也。而文图囚而易之,乾置西北,坤退西南,犹父母既老,而就闲位。长子代父,则出震而用事矣。长女代母,则齐巽而献功矣。坎得乎坤阴之位,离得乎乾阳之位,各於中爻互交。坎则阴中交阳,坤之变体。离则阳中交阴,乾之变体。故此离自东降而南,坎自西降而北,犹然得乾坤定位也。乃兑居西方,艮居东北,二少为偶,依母随兄。维天有时,维地有方,此各应乎地之方。而时行物生,乃循春夏秋冬之序矣。至哉!文王之作《易》,法乃尽於是矣。
  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震始变者也,故当朝夕之位。坎离交之极者也,故当子午之位。巽艮虽不交,而阴阳犹杂也,故当用中之偏。乾坤纯阴纯阳也,故当不用之位也。
  《易》有交易变易之义。惟交乃变,总不外乎一阴一阳互易而已。就对待言,则一彼一此之交换。就流行言,则一来一往之迭乘。交始乎东西,坤交一阳而震自下起。《河图》之三八木位也,於《洛书》亦位於左三。乾交一阴而兑自上来,《河图》之四九金位也,於《洛书》亦位於右七。卯日出而为朝,酉日入而为夕,震兑二卦当之。春秋视朝夕,交极於南北。坤交阳中而离升极上,《河图》之二七火位也,於《洛书》则位乎戴九。乾交阴中而夫降极下,《河图》之一六水位也,於《洛书》则位乎履一。阳极午中而变姤,阴极子中而变复,离坎二卦当之。寒暑视子午,其东南巽,东北艮,同居天地之用,列中极之左偏,於河、洛为间位。虽不谓正交,而坤以一阴杂乎乾阳之下,乾以一阳杂乎坤阴之上,犹之交也。二气之杂揉,万物之杂赜,於此当之。若夫乾以纯阳之卦,不交乎阴,而位乎西北阴极生阳之前。坤以纯阴之卦,不交乎阳,而位乎西南阳极生阴之后。皆老退不用事,而以生长之事寄之长男长女,震以出之,巽以齐之,乘阳气以发扬。而南讹离见,西成兑悦,北归坎劳,要终於成艮,是父老而衰以战,母老而敝以杀。乾固不用,坤半用而亦不为用。凡以二老之用事,处先而时已过。六子之用事,处后而时当位也。按先天后天之分,前贤或因此拟之,亦云其意,而未可泥也。
  兑、离、巽,得阳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阴之多者也。是以为天地之用。乾极阳,坤极阴,是以不用也。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
  兑、离、巽三女阴卦,而爻画二阳。艮、坎、震三男阳卦,而爻画二阴。《易》谓阳卦多阴,阴卦多阳者是也。盖三男坤体,索诸乾而各得一阳。三女乾体,索诸坤而各得一阴。此交易而变,是为天地之用。盖阴阳纯而不交则主体,阴阳交而互易则主用。故乾坤为阴阳之已极,不自用而用子,如父母开先用事,既老就闲,子妇当位,后起乘时。故九变为八,六变为七,而乾坤居不用之位矣。自其开先言之,羲图乾南坤北,南北为纵。此天地定位,父母居中,六子横排,交对不易,而为变易之本。前贤拟之为先天,就其立体言也。自其承后言之,文图震东兑西,东西为横。此木金布令,春秋应时,六卦纵行,错立变易,而为不易之用。前贤拟之为后天,就致用言也。夫天无先后,学无先后天。邵子盖明羲图卦序,尊乾坤以开六子之先。文图卦序,任六子以承二老之后,故先之后之云耳。
  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夫学《易》,学天也。天何先后之分,学何先后天之异,第就羲图之乾坤定位,六子分布,於不易而函变易之体,於大中而开大用之先。谓之为先天之学,体天极於心,千变万化之所从出可也。文图之乾坤退老,六子当位,於变易而致不易之用,於后起而代先开之终。谓之为后天之学,展天事於迹,四时百物之所由叙可也。夫藏用者心,显仁者迹。迹因乎心,心著於迹。出焉阖而之辟,自无而有,而万物以生。入焉辟而之阖,自有而无,而万物以死。皆是道一动一静之所为。而孰先藏之,孰后显之,天固不言,而学从二图以兼该焉可矣。
后天《周易》理数第六
乾、坤天地之本,坎、离天地之用。是以《易》始於乾、坤,中於坎、离,终於既未济。而否、泰为上经之中,咸恒当下经之首,皆言乎用也。
  《易》上下二篇,皆言天地之道。始乾坤,以明本也。万物皆祖乾坤,天地定位,其本乃建。中坎离,以著用也,万物皆资坎离。日月悬象,其用乃昭。终既未济,三阳三阴之相间。体协乾坤,一水一火之互交。用合坎离,其否与泰,列上经之中;咸与恒,当下经之首。无之非言用者。君臣之合,夫妇之配,道盖具诸此矣。
  坤统三女於西南,乾统三男於西北。上经起於三,下经终於四,皆交泰之义也。乾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潜龙勿用”也。大哉用乎!吾於此见圣人之心矣。
  坤位西南,统巽、离、兑三女。乾位西北,统坎、艮、震三男。女从母,男从父也。而女上男下,道成乎交。《乾凿度》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位之正也。故卦六十四,分为上下以象阴阳也。夫阳道纯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阴阳不纯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此言上经起於三,谓以上之三起下之四。下经终於四,谓以下之四终上之三。莫不皆有交泰之义焉。交乃言用,乾用九而变六,坤用六而变九。《大衍》约乾之策用四十有九,皆不越乎交合而成变化。其用无穷而潜龙,乾始勿用,即《大衍》虚一不用,而函用之本也。此用之所以为大,而圣人之心,无而含有,一而含万,从可见矣。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易》之首於乾坤,中於坎离,终於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事。列乾坤於首,坎离於中,水火之交而既济,不交而未济於终,皆有至理。凡以合於天也。
  乾坤交而泰,变而为杂卦也。
  通观诸卦,乾刚坤柔,两两对交,皆成泰象。变而不对,如大过至夬,斯为错杂。故以杂卦阵之。
  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也。颐、中孚、大小过,为二篇之正也。
  乾、坤、坎、离,不变,体卦也。而曰上篇之用,则以天道而藏用体矣。兑、艮、震、巽,皆变,用卦也。而曰下篇之用,则以人事而利用于用矣。颐、中孕、大小过,本兑、巽、震、艮之合,肖乾、坤、坎、离之形。颐、大过列上篇之终,中孚、小过列下篇之终,皆同离、坎之正,反复视之而无差也。故曰二篇之正也。
  乾,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偶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地。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坎,陷也,一阳陷于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离,丽也,一阴丽于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故天下之丽,莫如火。又为附丽之丽。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天之说,莫如泽。元亨利贞,变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元亨利贞之德,各包吉凶悔吝之事。虽行乎德,若违乎时,亦或凶矣。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以元亨为变,则利贞为应。以吉凶为应,则悔吝为变。元则吉,吉则利,应之。亨则凶,凶则应之以贞。悔则吉,吝则凶,是以变中有应,应中有变。变中之应,天道也。故元为变,则亨应之。利为变,则应之以贞。应中之变,人事也。故变则凶,应则吉。变则吝,应则悔也。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从天不从人。
  乾画奇,属阳而健,天行不息。坤画偶属阴而顺,地牝有常。震则一阳起,而雷动于初复。坎则一阳陷,而水下于重阴。阳以止阴于内曰艮,止莫如山。此三男之为雷为水为山,而俱列于阳健之乾行也。巽则一阴生,而风入于初姤。离则一阴丽,而火附于二阳。阴以说阳于外曰兑,说莫如泽。此三女之为风为火为泽,而俱列于阴顺之坤北也。衹此元亨则贞之四德,而天道不常则屡变。衹此吉凶悔吝之四占,而人道不定则随变。而应在四德,事具乎四占。虽成德日见之行,而与时违,则亦潜而勿用,用之亦或不免凶矣。故奉天时者,天变而人效之。天不违人者,人行而天应之。四德《易》之变,四占《易》之应。效之则后乎天下言奉,应之则先乎天而无违也。且应变无常,元亨阳动而变者,利贞阴静以应之。吉凶道分而应,悔吝事反而又变之。元善纯备而主吉,应无不利。亨嘉过盛而或凶,应必以贞。悔者,凶而之吉,震之复也,吝者,吉而之凶,巽之姤也。天既以元亨为变,利贞为应,而元亨应,利变贞应,又天道变中之应也。人既以吉凶为应,悔吝为变,而变凶应吉,变吝应悔,又人事应中之变也。悔以开吉之先,吝以致凶之本。君子从天以本天时,不从人而强违天也。
  元者,春也,仁也。春者,时之始元者,德之长。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不言时。亨者,夏也,礼也。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以救之。故言时不言德。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利者,秋之义也。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於利。故言时而不言德也。正者,冬也。智也。冬者,时之未。智者,德之衰。正则吉,不正则凶。故言德而不言时也。故曰利贞者,性情也。
  元为春,时之始也。为仁,德之长也。言德不言时,时未盛,德足长人也。亨为夏,时之盛也。为礼,德之文也。言时不言听,过盛必衰,文不足以救之也。故大乾以元赞其德,上九又以亢而有悔戒之。其致惕於时之盛也,益乾乾矣。利为秋,时之成也。为义,德之方也。言时不言德,物成利获义不与利通。但云时可也。贞,正也。为冬,冬时之未也。为智,德之衰也。言德不言时,正斯吉,不正乃不免於凶。此性情之德,贞乃利也。
  不知乾,无以知性命之理。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故子继父禅,是以乾退一位也。
  乾,天道。知乾,知天道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元亨利贞,理无不贯,不知则不能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乌知天道之云何。夫道生天,天生气,气之根於理也。天生地,地主形,形之禀於气也。形与气合,气与理合。生者,父也。为所生者,子也。即生则功成,生后则藏退。故生天之后,见天不见道。生地之后,履地不履天。以况诸人纪世次,犹之功成身退,子继父禅。盖地继天,天继道,其生即递禅而不已也。是以乾退一位,即施生於坤,而三男三女之继坤而用事者。母坤亦父坤,乾且不帝坤父而道子也。按外篇多深推一步之论,或亦学者读书求甚解之意焉。
  火生於无,水生於有。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
  火本阳而从阴生,自无出有。水本阴而从阳生,自有入无。一验之日中,验之夜半。原水火之生,乃见有无之极也。或曰地二生火,坤阴中虚,无也。天一生水,乾阳中实,有也。物多体阴用阳。火阳外用外,内故暗,外故明也。水阳内用内,内故明,外故暗也。坎离二卦象之。
  兑,说也。其他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说於此。故言其极者也。
  兑说而多害,咸故以感害为戒,凡见可悦而害斯至矣。惟朋友讲习理义为悦,则悦之极而无害者也。虽然,往来朋从,亦尚慎哉!
  大过本未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有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惧也。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者也,孔孟其人也,不可闷也。其位不胜德耶?大哉位乎!待才用之宅也。
  大过上下皆阴,本未俱弱。必得位大过乎人,方可为栋隆,以救倾挠之患。以常分论,则有可过不可过之别。德大过人,则为大德,伊周孔孟同。位大过人,则为大位,伊周孔孟异。二者俱可过人,伊周乘大位大德,是德位兼胜,独立危疑之地,不可惧之以非常之变。二者缺一,则不可过人。孔孟蕴大德,不得大位,是位不胜德。遁世齐鲁之间,不可闷之以不见用之遇。象辞所云“同德异位”如此。夫君子当本未俱弱之世,虽有其德,亦不可无位。此位之大,所以宅大德之才,而待其用者也。讵可忽哉!
  复次剥,明治生於乱乎?姤次夬,明乱生於治乎?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防乎其防,邦家之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剥象乱而复治,夬象治而姤乱。姤阴乱之始,而剥乃穷矣。天道无剥而不复者,复阳治之初,而夬亦极矣。天道亦无夬而不姤者。君子审时,复而防剥,夬而防姤,保治於未乱,则邦家长,子孙昌。圣人早戒之,防其未然。是为《易》之大纲。经世之道,在明乎此而贵之也。
  寂然不动,反本复静,坤之时也,感而遂通天之故。阳动於中,间不容发,复之义也。
  坤当寂然不动之时,本体原静而反之也。由坤静而之乎动,静与阴翕,动与阳辟,则感而遂通之侯,无毫发停待於其间。此复之义所以次坤也。
  不见动而动,妄也。动乎否之时是也。见动而动,则为无妄,然所以有灾者,阳微而无应也。有应而动,则为益矣。
  阴极而静,不见动几,动乃为妄,否时当之,否则未可妄动也。坤而之震,动几乃见,於兹而动,乃为无妄。故震动来复,以无妄为归。第初阳尚微,九四无应,动而少应则不免灾。若上乾变巽,内动外应,有应而动。斯为益矣。何灾之足云。
  以尊临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临者,卑临之象也。观者,上观下之象。坤卑而下,乾来而临之象,尊之俯临於卑舍也。乾也而观之象,上之高观於下土也。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也。
  复言见天地之心者,纯乎生物之仁。万物之生,本乎此也。大壮言天地之情者,避孕药谓情状,循正大之节,而情著为状。与鬼神顺二气以秩万类,情状同也。
  初与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进也。二与五同,然二之阴中,不及五之阳中也。三与四同,然三处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卦分六爻,初起上止,同焉不当正位。然上则已亢而极,有退无进,而初则进之始也。故上不如初。就乾坤阴阳,起子至巳,起午至亥,一进六极,皆此爻理。初犹人少,上犹人老,老则就衰,少方向盛。二与五同处中,二阴五阳,阳尊阴卑,二不及五。三与四合而同。三刚处上而多危,四近五位而多惧。较之则近君胜也。故三不如四。大抵上不如初。其进在下。二三不如四五,其进在上也。
  君子於《易》,玩象于数玩辞玩意,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象生则言彰,言彰则意显。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妄筌蹄,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易》具象数辞意。君子悉为玩之无穷之意,寓於言辞,不尽之言,系於爻象。各见之象,因乎图数。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之数立,则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之象,因以生。录爻系传序说杂卦之言因以彰,旁通发挥引伸触类之意因以显。按象数以求言意,犹之设筌蹄以取鱼兔。言意既得,象数既得,象数可忘,犹之得鱼兔而忘筌蹄也。然欲舍象数之筌蹄,以求言意之鱼兔,则无由而得矣。
  象起於形,数起於质,名起於言,意起於用。天下之数出於理,违乎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不入於理也。
  见乃谓之象,象起於拟诸其形容者也。参天雨地而倚数,数起於物生有质,可数以纪之者也。当名辨物,若卦各称名,杂而不越,则起於言之曲而中者也。圣人之意不可见,立象以尽意,则起於刚柔互用,出入咸宜者也。究人意言象之各得,而皆通於数,数出於理。违理而徒任乎数,则入於术而不入於理矣。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不精义则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则不能致用。
  夫意起於用,用何由致?惟精究乎物理之宜,是为精义。以极入乎变化之妙,是为入神。大传故云“精义入神以致用也。若义不精,则神不能入,神不入,用又奚以致哉?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
  象数有内外,自然不可更易者,内也。如三画八卦之内体是也。内谓之贞,不得而更之谓也。其象则乾健为天,坤顺为地之类。其数则乾一坤八,乾九坤六之类,他若六画,因重之六十四卦。每一生八,更易不定,是为外也。外谓之悔,其象其数,各因变而命之,而不可为典要者也。
  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天其自然而然,无假於人者乎?圣人能索乎天之象数,而陈之以显著其理。则效法乎天,而得其自然者人也。有若或行或止,不违乎时,则人而亦天,非圣人而能若是乎?
  《易》有内象,理数是也。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
  前分内外,就内卦外卦而分拟之,固也。抑所谓内象云者,无拘卦之内外。凡为《易》之定理定数,而不得而更者,皆内象也。其各指定一物,如屯之乘马,节鹿;蒙之纳妇克家之类,各象其物宜而不变。然皆象之外指,而拟诸形容者也。故谓之外象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统下三者,有言象。不拟物而直言以明事,有像象。拟一物以明意,有数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类是也。
  圣人立象作《易》以尽意,则亦立意以明象。凡有三者,曰言象、像象、数象。不借物形容,而直言之,以明事理,此言象也。意无可明,拟一物以形容之,此像象也。其曰七日、八日、三年、十年,若此类者,是为数象。
  《易》无体也,曰“既有典常”,则是有体也,恐遂以为有体。故曰“不可为典要”,变也。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系谓《易》无体,其曰“既有典常”,可不谓有体乎?又曰“不可为典要”,可遽谓有体乎?有典常者,自然不可更者也。常也,不可为典要者。更易不常,是为变也。变则周流六虚,乘六位以上下。虚以待之,动以趣之,惟其时物焉者也。然则内象为典常,而位以定。外象不可为典要,而虚位以待居也。故变动不居,动之事也。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神无方而《易》无体,滞於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
  妙而不测者,神也。变而不居者,易也。神为易之主,运用之妙,不可方物。易为神之用,象数之变,不可体拘。无方无体,能变能化,能久能通,否则拘乎方体而滞矣。非神也,非易也,何变化变通之可言?是则易之假象以见体。体即为象,非不有体,而本无体也。
  神无方而性有质。
  惟神为易主,其妙无方。性为天命,其禀有质。质之粹而性以成,方之化而神以变。故刚柔者,性所具,阴阳之质分焉。变动者,神所行图象之方浑焉。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为名。人之有行,必由於道。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道者,一阴一阳之谓。原无形声可见,名之为道,犹道路也。阴阳各一,万物之生成由之,出行乎天地之道路。是以由一阳以出生者,道也。由一阴以入成者,道也。
  天主用,地主体,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曰用而不知。
  天生於动而主用,地生於静而主体。圣人如天,用与动神。百姓如地,体与静立。故百姓於阴阳仁知之道,非不曰有所用,而究不知其由然。盖静为循之,未尝动为察之也。
  显诸仁者,天地生物之功,则人可得而见也。所以造万物则人得而见,是藏诸用也。
  天地功造万物,悉以道布生机,人可得而见处。成形成象,皆显天地之仁不可得而见处。无声无臭,实藏天地之用。苟非藏用,则亦无仁可显矣。抑非显仁,又乌知其用之藏也。
  人谋,人也。鬼谋,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
  事惟成则吉,惟谋则成。谋之人,集以思虑谋之鬼,证以卜筮。人也天也,合而同谋,皆可而无否,事成而吉,乃以决矣。
  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变从时而顺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
  礼有大经,义有大权,变通趋时,经权随事。故事便而礼不失,理顺而义不失者,盖时中君子之道,难言之矣。
  或问显诸仁,藏诸用,曰:“若日月之照临,四时之成岁,是显仁也。其度数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藏用也。”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谓一以贯之。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皆显仁中事。虽日月四时,各分阴阳,而仁体显之为用,则阳以发之也。为之考其度数,则明明有度以限之,数以纪之,釐然不紊。问其所以然之故,天亦不言,人亦不见,莫之能知。是举仁之用显於日月四时者,皆有藏乎其中之神妙。无度而度生,无数而数数立。有度有数。而度数俱实。夫非藏用之谓乎?藏用则阴存之之体,思与为,皆言用也。无之则用藏而归於体,并归於无体。寂然之地,神妙蕴焉。百虑所由一致,是谓一以贯之。洗心者,心无一思之起。退藏於密,亦无一为之感。动交故藏密,即藏用於静密之谓也。故无思而思澄於洗,无为而为退於密也。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命之在我之谓性。性之在物之谓理。理穷而复知性,性尽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
  我与物,皆天所异也。天使之受是以生,命之自天故曰命,我受之谓之性。生不谓性,而性则生之初,禀天而有者也。物各得之谓之理,性即为理,而理则物之则,率性而宜者也。是故理不可不穷,穷物之理,正以知我之性。性不可不尽,尽性之量,正以知天之命。至於天命既知之矣,则缘理通性,缘性知命,其为知也至矣。
  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则变,复归於神也。
  寂然不动,太极本体。人生而静,性与俱之。其感於性而发也,无在无不在,可知不可知,则有神妙以运乎其间。乃神倚於质,质则右数,自一至万,神为始终,惟数依於神。著而为象,象乘於数,撰而为器。器因於象数,而变化生焉。则器者,有不器者也。不器则复归於神矣,神故无方。
  精气为物形也。游魂为变,神也。又曰:精气为物,体也。游魂为变,用也。
  精与气合形而为物魂乎?周游御气而变,则形中之神也。故又以物为本体。阴静之居,变为妙用。阳动之宁,体则形而神宅焉。用则神而形应焉。
  阳性而阴情,性神而情鬼。阴者,阳之影。鬼者,人之影也。鬼神无形而有用,有情状,可得而知也。於用,则可见之矣。若人之耳目口鼻手足,草木之枝叶华实颜色,皆鬼神之所为也。福善祸淫,主之者谁邪?聪明正直,有之者谁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谁邪?皆鬼神之情状也。
  阴阳分性情。性本天,而情肖性也。情性分鬼神,神乘阳,而鬼状神也。肖性之情,阴随阳发。状神之鬼,情将性定。或云,反性真则神徇情妄则鬼,非其旨矣。阴随乎阳,阳则形,而阴为之影。鬼,阴也,而随乎阳,其为人之影也,亦正如是。人对水对镜对烛,行日中阳光之前,悉见阴影。行阴则灭。观於阴之见灭,而鬼之有无情状,视於所对,可以睹矣。言乎图,而右阴对左阳,殆亦阴影之随阳光也。夫鬼阴神阳,鬼犹影,而神犹形也。按之鬼神俱无形,不可见,只有其造化之功用而已。即其功用,见其情状。凡人具耳目口鼻手足,草木具枝叶颜色华实,无非鬼神功用所在处也。至於主祸福之柄,有聪明正直之德,应感之速,不待疾行而至,谁为任之?凡皆鬼神之情之状所为。夫情状,盖即功用所从出也。
  人之畏鬼,亦犹鬼之畏人。人积善而阳多,鬼益畏之矣。积恶而阴多,鬼不畏之矣。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人鬼互相畏。鬼尤畏积善之人,善气胜,阳多故也。积善余庆。若积恶则阴多,而鬼弗畏。是以余殃。大人与鬼神合吉凶,神即我矣,於鬼乎何畏?
  乾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别象也。
  卦有本象,即内象也。有别象,即外象也。乾曰为天,此本象。曰为金,此外象。余皆此类。
  震为龙,一阳动於二阴之下,震也。重渊之下,有动物者,岂非龙乎?阴事大半,盖阳一而阴二也。
  震一阳动於二阴之下,如有物动於得渊之下。龙之潜是也。震故象龙,阴阳互胜。阴之事常居其大半,则阴过乎阳,盖阳之一不胜阴之二也。夫众子同事一父,众臣同事一君,众妻妾同事一夫,为所事者寡。阳之尊,而事之者,众阴之役也。故曰:阴事大半,道在能伸阳之权。
  作《易》者其知盗乎?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作《易》者,伸阳之权,制阴之贼。是为知盗而防之豫也。圣人知天地万物之理,阳胜则治,而盗不兴。阴胜则乱,而盗从起。故惟其阳一之理,於以统摄乎阴众之群。此理在一贯,不遗於制盗者然也。
  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道也。及其长也,辟之於未然。一消一长,一阖一辟,浑然无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
  阳为君子,正也。阴为小人,盗也。圣人作《易》,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伸阳以长君子,制阴以消小人。道常以阳一治阴二,而不使阴二浸逼乎阳一。故《易》者,明消长之道。明乎此也。及其长之也,消阴於未然。辟乎阳而使之长,长阳於方穉阖乎阴而仗之消。其消长各一以相乘,与阖辟各一而相应。於天道浑浑无可迹象之中,而默为寓扶阳制阴之用。正是用踪,盗是用已。《易》之为用,大矣哉!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斯?
  (右发明后天象数,反覆於一阴一阳之道,交变互用而总归於圣人作《易》,将以扶阳而抑阴也。按卦有八,阴阳各四。其位有六,爻亦有六,阴阳各三。位之阴阳,一定不易。爻之阴阳,变易无定。传谓“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又曰:“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正位不易,而爻易之谓也。皇极於此观物,而经世之用,大而神矣。)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热议:【问答热议】

·上一篇易学百家文章:民间7香12精药
·下一篇易学百家文章: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上]

相关文章

运势 易德轩网
今日运势
风水 易德轩网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