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 品味人生 人生命运 五行养生 能量保健 心理健康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养生 >> 能量保健 >> 第十七步 浅谈初禅之得初禅相与内心感受 证悟万事万物没有最初的开始
第十七步 浅谈初禅之得初禅相与内心感受 证悟万事万物没有最初的开始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养生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19年9月3日 >> 进入社区

无始无终

   我们越往后的修行明悟越多,证悟越多。。

    从刚刚开始的纯粹身体的放松打坐一路走下来..由人体科学进入了哲学领域,最后是宗教..就像有句话说的科学的终点是宗教....(当然这一路下来,达到这个境界的人越来越少)


    在色界天的缥缈之旅,首先快乐的感受不是永久的,当你习惯了以后,习以为常,如果没有对比事物,可能不知道自己是快乐的,所以初禅中的快乐感受是越来越少的。换个通俗的说法,乐久了也会累。
  
  其次色界身有物质基础的,至少你自己能清晰看见自己的形态。并且也能看到平时生活中的世界,这两者没有什么差别,还是从你的感官感知来的。
  
  再次,凡所有五蕴现象,终有生灭,有开始,就有结束。所以你能看到自己色界身的诞生,必定能知道有结束,其实不用我讲,前面我讲了,在里面不受时间限制,你如果想看,是可以看见自己色界身死亡是怎么死的,怎么灭的,你是怎么回到你现在的世界的……
  
  

    最后,如果按概念来讲,色界身感受清晰明朗,没有昏昧不清楚的境界,所以用晴天来比喻,就不是阴天,所以不可以称为阴身,而是阳身了。很多修道的朋友告诉我,这是阳神境界,当然到底是不是还是要大家自己理解。
  
  重点来了,初禅中有一个最大最大的证悟。大家会在这个阶段证悟,那就是我提到时间没有障碍,因此你看着一个人,你可以把拖条往前拖,看他的过去,甚至看到上辈子,上上辈子,你可以一直看下去,你会发现永远看不见尽头……如果你想知道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任何现象总是能看到一个前因,因此不断往前看,就是看不到头……永远还有更以前……(就像好莱坞电影:超体 里描述的那样)  
  

    这个就是佛学里的“无始”的概念。
  
  

     当然我在这里不是在宣扬投胎转世论,毕竟都是现象,不一定是真实。并且大家出定后,用逻辑辅助理解,也会得到同样答案,就是事物发展有因缘,就是现在的现象有一个前因在,前因还有前因,永远找不到最初的原因。这一点,就是初禅中最重要的证悟。
  
  有了这一点证悟,了解万事万物是没有最初的“开端”的,这个认知,才是进入二禅天的一个契机。
  
  另外在辅助前面提到的概念。

    第一条证悟:所有梵众天你是你,我是我,虽然我感觉我就是你,我就是宇宙,但是分别来看,我还是我,不是你,既是我们都是同一个宇宙的“分身”,某个部分,但是分开了就是分开了,所以呢,有这个分别想,在加上“无始”的概念。

   你会发现,我们还是无法解释宇宙多样化现象,初禅天在认知上有很大障碍。因为好奇心做前因,我们才会有摆脱初禅天进入二禅天】的结果。
  
  

   第二条证悟:色界天里,因为无欲,因此好奇心也不会很强,也不能做复杂的思考,于是很多证悟,觉知,都是直观的,比如我就是宇宙这种直观感受……还有看不到万事万物最开端的“无始”的认知,都是相当直接的,基本不能在定中辩思的。
  
  因此诞生出第二条证悟,天道不如人道好修行……人类可以做细密复杂的逻辑思考。天道因为快乐感受产生的惰性也好,还有情景无杂念的状态也好,都导致你不如人类那么“逻辑”。某些程度上来说也是我们知晓真理的障碍。

初禅中证悟
  
  1、万事万物没有最初的开始
  
  2、天道没有人道好修行。
  
  

    我们现在的科学,是分割论,意思就是把所有的事物都拆分开来,一直分解,于是我们可以知道事物的真实情况,所以从分子研究到原子,从原子研究到质子,再到夸克等等基本粒子。但是如果按佛的说法,最小的结构叫做极微,极微就是最小的粒子,就是心识的运动。心就是物……
  
  前面我不是说色界看事物可以一直往小里看吗?大家可以在色界定中通感试试,不管说原子说电子,说光子说夸克,都能看到一个小点一闪而过,可是通感“最小粒子”或者“极微”这样的名词,你会什么都看不见。

  


-------------------------------------------------------

易德轩大师网上线:【找大师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热议:【问答热议】

相关文章

养生小知识 易德轩网
养生
养生 易德轩网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5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