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 品味人生 人生命运 五行养生 能量保健 心理健康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养生 >> 民间谚语 >> 跟着谚语学养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跟着谚语学养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养生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20年6月27日 >> 进入社区

女性春季养生小常识

    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谚语“英雄只怕病来磨”或“好汉只怕病来磨”,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再强壮的身体也经不起疾病你的折腾。要珍惜健康的身体来自不易“吃苦穿苦不算苦,身体不好最苦”。

跟着谚语学养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病从虚处发

    谚语“病从虚处发”,指出机体患病是因为体虚而引起。中医预防疾病的原则是建立在发病学的基础之上的,发病学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正气的不足和邪气的侵袭,其中正气的不足是主导的因素。正如《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女性春季养生小常识

    中医预防疾病在强调机体正气的保护和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避免邪气侵袭,《黄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温州的谚语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肚里无邪气,不怕歪风吹”,指出了只要机体内气血充足,阴阳平和,就不怕外来不正之气的侵袭。

    (2)百病从口入

    谚语“百病从口入”,“食多伤身,气多伤神”指出,疾病的产生与饮食卫生关系密切。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天光吃好,日昼吃饱,黄昏吃少”。同时认为强调少吃食物有益健康,认为“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特别是晚餐要少“黄昏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而且多吃还会导致机体肥胖,给身体带来损害,“有钱难买老来瘦”“裤带越长,寿命越短”“后生发福,棺材当屋”,同时强调清淡素食也有很重要的养生作用:“青菜豆腐汤,胜过人参汤。”“乡下三样补,青菜、豆腐、红萝卜。”

    (3)感冒是百病之母

    谚语“感冒是百病之母”,指的是感冒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这里的感冒可以理解为引起一系列感冒的症状的一切外来致病因素,也即病邪,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包括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外来邪气。谚语用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诫人们如何避开对人有害的异常气候。

    如风邪:“老人怕风”,“汗出勿迎风”,“正月初一发南风,十个猪栏九个空”,“六月西风如毒蛇”,“六月勿坐凉风头,十二月勿坐火塘头”。

    寒邪:“穷人怕冻”,“冬冷不算冷,春寒冻死人”,“冷在三九”,“八月转秋凉,日夜一样长”。

    热邪:“热在三伏”,“三伏衔着秋,天气热如锅”,“立秋不下雨,定会争秋热”。

    2.治病治本

    有病要治疗,才能使人康复,所以谚语说:“树不修不直,病不治不愈”,但是治病要治本,治达病所,才能根治疾病,故谚语:“帮人帮心,治病治根。”这不仅是中医的种思想也体现在百姓日常的防治疾病中。所以谚语:“数要从头上念,病要从根上治”。

    (1)善医者,医未病

    谚语云:“善医者,医未病。”谚语的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精髓集中体现在治未病思想方面,在中医学中为了保持健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疾病尚未发生的时候,积极开展预防,防止疾病的发展发生。这种方法在中医学中被称为“治未病”。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提出来的不仅是防病养生的一种具体的方法,更是一种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共同遵守的防治疾病的守则。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思患而预防之”。正如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先人们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吸取了简单实用的中医药防病治病方法,如“汗出勿迎风,走路勿凹胸”,“一日打三个嚏,勿生医生气”,“天光吃片姜,一年不用开药箱”。这些方法的推广与实践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温州中医药文化气息浓厚,对疾病防治予以高度的重视,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积极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同时更因注意防止尚未发生,但正要出现的疾病,做到防未然。

    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要预测一些不幸事件的发生而早作准备,指出:“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男防车前马后,女防胎前产后”,“养蚕要勤起,养娒要勤洗”,“人生最苦三件事:幼年失母,中年失偶,老年矢子”等,很有实际意义。

    (2)治病不养病,不如不看病

    谚语“治病不养病,不如不看病”,强调养病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谚语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说明了在医治疾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做好“医、养、防”三者的结合。“医”就是医治是为了治疗已发的病变;“养”就是保养是为了尽快恢复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就是预防,要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谚语强调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不仅注意治疗,同时也非常强调要养好身体,这与中医在治病过程中不仅重视驱邪,同时也把扶正做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宝的思想如出一辙而且有了具体的发挥。提出“慢病在养,急病在治”的方法,对慢性病的治疗,养身体往往是最根本的方法。要做到“三分吃药七分养”,也就是“三分吃药,七分调养”的方法。

    (3)小病不治,大病难医

    谚语:“小病不治,大病难医”,指的是发生疾病后要早治,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了危重的时候才开始重视,这样就会错失治病的机会,正如谚语指出:“感冒不是病,不治要了命”,告诫人们即便是小小的感冒,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也可能会引起致命的结果。所以“小病不治成大病,大病不治难保命”。

    (4)新病好医,旧病难治

    谚语说:“新病好医,旧病难治。”指出了“有病要早治”。中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技术高明的医师不仅要治疗已发生的疾病,同时更因注意一旦疾病发生,要了解其传遍规律,及时采取治疗,防止疾病的深入发展,做到防未然。谚语:“有病早医,无病早防”,温州百姓非常重视平时的卫生保健增强体质。无病的时候要注意防病,有病要早治,不要等到变成慢性痼疾,甚至耽误病情,造成终生遗憾。指出“久病才知求医晚,衰年方悔读书迟”,“有病早治痛苦少”,“债多难还,病重难治”。

    (5)判断是否对症下药在于疗效

    医生要对病人负责,认真治疗,判断医生用药是否正确,只要从用药是否有效上来看。谚语指出“用药如用兵,下药要对症。”医生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妙手回春。“吃药对了方,只要一碗汤”。所以“药无贵贱,有效则灵”,可见“药灵不在多少”。

    临床中“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只有掌握了“人有四百病,医有八百方”这样的知识并加以活用,才能让“病对方,一口汤”,如果是“庸医专开太平方”,给病人再多的药,只能是“不对方,一水缸”的药汤治不了病。药不对症会导致对人体的损害,所谓“药不对症,参茸也毒”。

    在临床治疗中如果不能取得好的疗效,就要去寻找原因。这些原因一定会是很多,但是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药不能治假病,谚语“药不能治假病,酒不能解真愁”,假病无药可治;二是“一帖药方治勿了百病”,用药需要灵活多变,才能做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以墨守成规于己见,一成不变的保守,始终不能治好病;三是“久病无药医”,病久不愈,变证风起,终至病入膏肓,虽有良药也无济于事。(四)


-------------------------------------------------------

易德轩大师网上线:【找大师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热议:【问答热议】

相关文章

养生小知识 易德轩网
养生
养生 易德轩网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5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