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 品味人生 人生命运 五行养生 能量保健 心理健康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养生 >> 能量保健 >> 佛教居士的养生之道
佛教居士的养生之道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养生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20年3月27日 >> 进入社区

佛道养生

  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

640.webp (11).jpg

  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都说到在家的佛教徒要于正、五、九三个全月,另外于全年每月的六个斋日受持八戒,亦名八关斋戒。这八戒中和生活有关的为素食(不杀)、过午不食、不饮酒、不淫四戒,由楚王英的情况和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八关斋记一事来看,古代的王侯士大夫一入佛门对于八关斋戒还是奉行唯谨的。

养生顺口溜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常年都能如此平均五日一小修,四个月一大修,这个“修”不是放任自流、懒散纵乐的“休息”,而是净化、调整全部身心的严格“检修”和“修炼”。它以素食、节食、禁酒、净身、清心、断欲、凝神、静思为要求,这对于身心健康和功能的恢复、保持和加强该有多大的裨益。果能年年如此,终身不懈,何患寿之不增,年之不永,疾之益寡,身之益强。其实,每月六斋日的安排基本上和现在的七日一周相同,这种生活制度即使在现代也并不妨碍一个人正常参加社会工作。无怪乎古代在家的虔诚佛教徒多以长寿著称的了。

  现代科学也发现,笃信佛教的人往往心境平和而快乐。据中新网2003年5月23日报导,美国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的扫描研究显示,长期笃信佛教的人士的大脑左边额叶前部活跃。这个部位同良好的情感、自制能力及情绪有关。加州大学洛杉矶医药中心的研究则发现,打坐及事事留心能控制扁桃腺,也即是脑部当中不安记忆的中心。该中心的研究显示,长期信佛的人士,比其他人不容易受惊、感到烦躁、惊讶或愤怒。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佛莱尼根教授说:“我们现在可以有信心地假设人们经常在达兰萨拉及印度碰见的那些看起来快乐及平和的佛教徒,是真的快乐。”

  相对于僧人来说,居士有如下几大特点:一是有夫妻家庭生活。二是为谋生养家一般都须从事各种资身事业、社会事务。三是人数多,不拘于男女老少,且分散于社会各个阶层。四是佛教对他们的要求不高,一般要求他们信奉佛教、护持三宝。世俗社会对他们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因此居士的养生有许多不同于僧人的特点和要求。

  首先,居士难免要过一种世俗的生活,要成家立业,没有好的身体是万万不行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尤其如此。从追求幸福人生的五大标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来说,也需要懂得养生。因此,养生对于居士来说更为重要。相对僧人来说,居士的生活环境比较稳定,物质条件比较充足,生活方式丰富多样,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的约束,若家庭和睦,工作顺利,这些都能成为养生的一种优势。但若工作繁忙,应酬太多,人际关系紧张,或家庭不和,生活压力大,养生环境差,或生活安逸,贪色纵欲,饮食不节,等等,这些都会成为养生的障碍。

  其次,居士还要过一种信仰生活。佛教信仰给他们一种希望,一种精神支撑,给他们过一种道德生活的力量,使他们能更好地实践各种养生之道,尤其是佛教的养生之道。相对于世人来说,这些是居士养生的一种优势。但若对佛教认识不足,信仰不正,功利心强,盲目性和迷信色彩过重,不能妥善处理信仰与家庭生活、资生事业的关系,则反过来会成为养生的障碍。

  由上可见,居士养生问题比较复杂,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更是如此。个人的秉性不同,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选择的职业不同,乃至信奉修行的法门不同,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养生的态度和结果。虽然总体来说,居士多数都能斋戒净身,少欲知足,行善积德,在养生方面比一般世人要好得多,但真正懂得并有意识地学习和实践养生之道的居士并不多。而且居士与居士之间差异也很大。有的居士能勤修福业而不居功,广学多闻而不憍慢,真参实修而不废世法,保养身心而不执著,能将佛教信仰和修行与家庭生活、资生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得“禅悦法喜”,因而身心能得到健康、愉悦。而另有不少居士对佛教认识不足,功利心强,攀缘心重,好高骛远,无视日常的身心保健,凡事求佛求神,迷信色彩浓,易走极端。他们不入佛门还好,一“学佛”倒变得怪怪的,不仅与邻居、同事格格不入,而且与自己的家人甚至法师们也很隔膜。他们自己也为此深感苦恼,身心困顿不堪,又何谈养生。所以有的法师不无调侃地说:佛说人生有八苦,而你们还多一大苦,即学佛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并符合佛教的养生之道,在家佛教徒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正信。由于居士多数都难得受到正规的佛教教育,加上生活、学修环境较差,相当多的人在信佛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盲目性和迷信色彩,极容易误入歧途。所以,作为居士,若限于条件,修行多少或做多少功德并不重要,最要紧的是要多阅读佛教书籍,多亲近善知识,端正对佛教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信仰。学佛基本的要求是要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随时将消极、负面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健康的心态。

  (二)要处理好学佛修行与过家庭生活的矛盾。我国社会历来十分重视亲情和家庭伦理,家庭成员间是否和睦、互助,直接影响到各个成员的身心健康。佛教虽然具有浓厚的出世色彩,但对于父子、夫妻等家庭成员间的责任和义务都有相应的规定。中国佛教对于家庭更是积极维护,这既是为了国家、社会的稳定,也是为了民众的身心健康、幸福。从养生角度来说,家庭关系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所以,居士在上庙进香做佛事、吃素、诵经念佛、礼佛坐禅、放生等方面,应在尽到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努力取得家庭其他成员的理解、支持,否则会显得很自私,还可能障碍横生,甚至便家庭破裂。自己家人都处不好,又如何广度众生。所以,居士在个人学佛的同时,要致力于佛化家庭的建设,使家庭成员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年青居士在组建家庭时,就要在这方面作充分的考虑和抉择。

  (三)要处理好学佛与从事社会工作的关系。从事何种职业,工作环境及同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状况。佛教提倡“八正道”,其中一条为“正命”,即从事正当、合法(包括符合佛法)的职业。作为居士,决不应当从事非正当的、不合法的职业,已从事的应设法转业,一时无法转业的也要采取一些弥补措施。其次,要敬业尽责,并将佛教慈悲济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念与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第三,要在同事、朋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要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得到佛法真实利益的事实,感染、教育他人,使他人因你而理解、相信佛法,愿意去实践佛教的养生之道。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不要因为信仰的不同而生起不必要的矛盾和诤执。

  (四)居士因家庭和工作等事缘多,闲暇少,修行环境差,因而修行法门一定要简便易行,切合自己的实际,参加各种佛事活动也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平时也要懂得一些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具体的养生方法),从而能以健全的身心、充沛的精力,投身于世间出世间的各项事业。

  佛教徒的日常保健与养生

  “养生”一词始见于《庄子·内篇》。所谓养,就是保养、养护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术,就是根据生命生存演化的规律,为达到保养身体、和谐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而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包括保养身体和涵养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养生的国度,数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门类的丰富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其中道教养生偏重身体修炼,儒家养生偏重道德涵养,佛教养生偏重身口意三业转化,医学养生偏重临床,民间养生偏重实用,武术养生偏重技击。但不管是那一门派,都须遵循养生的四大原则:

  一是顺应自然,这正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对养生的要求,即: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是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是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同时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佛教则主张“以静制动”,寓动于静。

  四是辩证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地采取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前面重点介绍和论证了基于佛教教义和佛教徒修行生活的养生之道,偏重于养生的理论。下面拟介绍一些具体的日常保健与养生之术。说到养生的方法,各家各派可说多如牛毛,具体到不同的个人、不同环境、不同的节气也各不相同。所以笔者只能根据佛教徒的基本特点,并本着“简单、方便、经济、有效”的精神,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探讨和介绍。

  (一)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属于佛教中的意业范畴。在这方面,僧人和广大佛教徒应该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绝不意味着佛教徒自然就会做得很好,有时恰恰相反,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只是可能表现得隐秘一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例如:在信仰方面,若对佛教缺乏正确的信解,一味迷信灵异,祈求感应,禁忌多多,搞得神经兮兮的,或将自己的信仰凌驾于社会现实之上,自是排他,也可能造成心理冲突、失常;在禁欲方面,若内外压制过多,不能合理地消解,则可能造成心理紊乱、性格畸变;在禅修方面,若方法不当,刻意追求神通或贪著好境界,也可能“走火入魔”;在情趣方面,若太单一,则精神得不到应有的涵养,容易变得性情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可能降低;在品德修养方面,若仅仅局限或满足于佛教内部的要求,不能与社会、民族、国家的要求相结合,也可能障碍频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等等。因此,佛教徒也同样要重视“神养”,并掌握一些必要的方法。

  1、应多读佛书,广学多闻,以开发智慧。

  2、要学习、运用好佛教的缘起理论,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宽容、理解他人。要懂得无常之理,善于逆向思维,在困难的时候,能看到光明;在顺利的时候,能想到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在烦恼的时候,能适时地“抽薪”或转换心境。

  3、每日至少保证有一小时时间用于坐禅、念佛、诵经,或冥思、反省、闭目养神。常常深呼吸、意守丹田或脚心、学会坐禅,最有益于“神养”。

  4、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人皆有之,良好的“情绪管理”是做好“神养”的重要一环,可根据各人的情况定时或不定期地燃香、礼佛、抄经(习书法)、听梵乐、品茗、漫步、朝山等,以增进信仰,开阔视野,怡养性情。

  5、适当进行一些体能锻炼(包括带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将更有利于“神养”。

  6、应保持适当的睡眠,一般一天应保持7~8小时睡眠,没有杂事、整天修行的人,也应保证中夜4小时的休息。要讲究睡眠质量,提倡积极的睡眠,正念住心,在清净、空明的心境中休息。尽量不要吃安眠药,不要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

  (二)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属于佛教中的身业和口业范畴。佛教认为,人的心理(意业)可以支配人的动身发语等行为,并影响其生理状态,反过来,人的行为、习惯(身业和口业)又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所谓业,就是势力、作用的意思。当今国家心血管病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洪绍光教授认为,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要占60%。这些都说明“行为养”非常重要。在前面的“佛教的行为规范与养生”一节中,已经分析了必要的行为节制和规范,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说明佛教徒在行为养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此不赘述。这里只想补充一点行为养的基本要求。在穿着方面,宜春捂秋冻,整洁卫生,衣被要勤洗、多晒,少用化纤制品;在饮食方面,前面我们也讲到,要戒烟,少饮酒,多喝茶,提倡素食和适当节食(七八分饱),应讲究卫生(食品洁净、饭前洗手等),最好实行分餐;在住、行方面,要保持良好的身形姿态,所谓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最好右胁而卧),行如风,同时要学会放松;在待人接物、谈吐方面,宜和颜悦色,学会宽容,学会微笑,学会说“爱语”(真诚、柔和、关爱之语),不可养成讥讽人、骂人、说脏话的坏习惯;在运动、娱乐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贵在坚持、适度,棋牌等娱乐活动要注意节制,要远离五花八门的娱乐病,如“卡拉OK”病、电子游戏综合症、“耳机病”、“电视病”、“麻将综合症”等,更忌参与赌博和色情活动,玩物不仅丧志,还可能伤身;在家庭生活方面,应发扬尊老爱幼、兄友弟恭、夫妇相敬如宾的传统,房事尤须注意节制,应了解一些必要的性知识和禁忌。总之,要从小或从现在开始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不好的习惯,因为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可以养成的。

  (三)气养

  这里的“气”特指人身中之内气,与呼吸之外气,共同成为推动人生理运动变化的能量或动力。气与血是我国中医衡量人生理状况的两大指标,《黄帝内经·素问》有:“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之说。同时,气与“精、神”是道家修身养性的三大要素,认为养性贵神,养形贵气,养命贵精。《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儒家则将气养作为提高人格修养的重要一环,孟子就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说。佛教也有数息观、宝瓶气等修炼方法。正是由于我国各家各派对“气”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国的民粹“气功”。

  “气养”介于“神养”与“形养”之间,是调节人的精神与生理的枢纽,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开发智慧和生命潜能的作用。养生界一向有“药养不如食养,食养不如气养”之说。“气养”的门派和方法甚多,如导引、服气、存思、止观等。古人认为,气欲柔而不欲强,欲顺而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因此,养气宜心定神闲,常意守丹田,提肛缩肾;学会深呼吸和放松,使呼吸细柔深长;须戒怒、戒纵欲;忌过喜、狂笑和多言,忌过虑、过哀、郁闷、过劳;食宜清淡,忌油腻、忌过饱、忌吸烟酗酒;礼佛宜诚,动作宜缓;若能坚持练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等更好。

  (四)形养

  主要指人的体形及身体各器官功能的保养和锻炼。佛教徒视身体为臭皮囊,往往不大重视形养。但应知道,佛教是很强调威仪的,其中即包括健康的形仪,要求五官端正等。何况,人的藏府和器官很多,哪一部分生病或功能退化都可能给人带来很大的痛苦,给我们的生活和弘法利生事业带来不便。因此形养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应通过练瑜伽、武术、舞蹈及其它体育健身活动,保持良好的体形和体能,延缓衰老。对一些特殊器官,还须作特别的养护,例如眼睛就特别重要,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常闭目养神,或极目远眺,多做眼保健操。对于牙齿来说,应坚持早晚漱口,早晚叩齿各36下,咽津漱口;不要吃太多甜食;必要时可去医院检查,洁齿除垢。对于耳、鼻和颜面,亦须注意卫生,常按摩,最好能冷水洗脸。人要勤勉,不怕吃苦,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身体的适应能力。应尽量避免和防止外伤和产生不可恢复的器质性病变。古人有《健身养生歌》,可供参考:

  面常擦,血脉流畅,容颜光泽;

  目常揩,视物清晰,眼疾不染;

  耳常弹,听力敏锐,耳聪不鸣;

  齿常叩,齿坚牙利,下龋不松;

  背常暖,肺官强盛,寒咳不犯;

  腹常摩,运化如常,胃肠功佳;

  足常搓,祛风除湿,步履矫健;

  津常咽,宜通百脉,益寿延年;

  发常梳,气血流畅,脑聪发健;

  浊常呵,吐故纳新,身强体壮;

  肛常提,扶正固体,长寿有望;

  皮常干,外卫强固,皮疾不犯;

  睡常屈,固本益精,全身安然。

  (五)食养

  为中医和民间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1、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我国医家和民间对各类食品的性能、作用、制作以及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时令的饮食结构和宜忌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总结了许多的食疗方,如各种粥疗方、茶疗方、药酒方等等。2、合理的饮食方法与习惯。如提倡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饱,晚上吃得少。强调饮食十二宜:宜缓,细嚼慢咽;宜少,勿暴饮暴食,每餐七八分饱;宜软,易于消化吸收;宜新,食物宜新鲜,清洁、少污染,不要吃过期、变质食品;宜暖,胃喜暖恶寒,故饮食宜温,生冷宜少;宜淡,中医学认为,咸多伤心,酸多伤脾,甘多伤肾,故食不宜过甜、过咸、过于油腻;宜素,应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宜和,吃饭要心平气和;宜静,笑食、说食易损身体;宜坐,走食、蹲食皆不利消化;宜乐,食时宜心情愉快;宜早,早餐宜早,不伤脾胃。另外,应少吃油炸食品和膨化食品;要戒烟,少饮酒,多喝茶;饮食要合理搭配,勿偏食。等等。是药三分毒,而食物皆具一定药性,若我们能根据自己身体的阴阳、虚实,选择合理的膳食结构,亦能收到养身去疾、防病于未然的效果。俗话说“病从口入”,而我们通过食养,就可以达到“病从口出”。汉传佛教忌食荤腥,虽然使食养范围缩小,但因佛教饮食理念的合理性和我国素食文化的足够发达,并不影响我们日常的食养保健。读者可参看前面的“佛教的饮食理念与养生”、“素食与养生”二节。今人有《长寿食疗歌》,可供参考:

  生梨饭后化痰好,苹果生食营养高。

  木耳抗癌素中荤,黄瓜减肥有成效。

  紫茄祛风通脉络,莲藕除烦解酒妙。

  海带含碘消淤结,香菇存酶肿瘤消。

  大蒜抑制肠胃炎,菜花常吃癌症少。

  盐醋防毒能消炎,韭菜补肾暖膝腰。

  万物蔬菜养身宝,饮食多样任君调。

  萝卜消食开脾胃,绿豆解暑降温好。

  山楂减肥除疝气,山药益肾消糖尿。

  补中益气吃百合,利气行血刺玫瑰。

  暖胃止痛桂花好,松子降服气管炎。

  花生降醇营养好,瓜豆消肿又利尿。

  柑桔消食化痰液,抑制癌菌猕猴桃。

  香蕉含钾解胃炎,禽蛋益智营养高。

  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参降血压高。

  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

  蕃茄补血驻容颜,健胃补脾吃红枣。

  白菜利尿解毒素,蘑菇抑制癌细胞。

  蜂蜜润肠又益寿,葡萄增色令年少。

  诸君若要延年寿,请把食疗歌记牢。

  (六)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古代在深山中修行的高僧为解除生病的后顾之忧,对药养、“药膳”即多有研究。

  (七)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僧人无论是在丛林中过集体生活,或是在山中独住茅棚,无论是为自利还是为利他,都应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术养知识。

  在以上七种养生术之中,神养、形为养和气养最为重要,其它四种则起辅助之用,应将七者结合起来,做到内外结合,身心和谐。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作《摄生咏》,可供参考: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因。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睚嗔。

  夜寝鸣雷鼓,晨兴漱玉津。

  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若欲无百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言命,修行本在人。

  时时尊此理,平地可朝真。

  另外,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当今我国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养生尤其重要。下面再录一首《老年人保健三字经》,供参考:

  乐行善,放鱼鸟,多念佛,减烦恼。

  看得破,存心好,睦家庭,善友交。

  常运动,勤思考,既强身,又健脑。

  可书画,种花草,多动手,息嗔吵。

  讲卫生,常洗澡,室通风,勤打扫。

  不偏食,不过饱,蔬菜多,盐糖少。

  高蛋白,辛辣少,血压平,肠胃保。

  不讳病,诊治早。预防多,病痛少。

  保健操,不可少,坚持久,能防老。

  三字经,力不小,广宣传,众知晓。

  佛教徒的养生虽有一定的特性,但适当地借鉴其它各家的一些养生经验,还是必要的。

  通过以上对佛教的养生之道的研究和介绍,我想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佛教的养生之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二)佛教徒的养生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主观上的忽视,也有一些观念需要更新,更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面对。因此希望引起四众弟子的足够重视。

  (三)仅有佛教的养生之道是不够的,在现实中不妨借鉴一些其它各家的养生方法和经验,可适当地参阅一些医学和有关养生的专业书籍。

  (四)养生之术可以说种类、数量繁多,但养生之道却是共通的。四众弟子应本着佛教的信仰和佛教的养生之道,选择、运用符合自己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养生之术,制订合理的养生计划。

  (五)再好的养生之术也改变不了臭皮囊的无常本质,因此重视养生而不执着于养生,将养生与生活、修行和弘法利生事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佛教的养生之道。(四)


-------------------------------------------------------

易德轩大师网上线:【找大师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热议:【问答热议】

·上一篇风水文章:道道养生:佛教养生之道

相关文章

养生小知识 易德轩网
养生
养生 易德轩网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5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