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 易德轩网
祝贺易德轩创始人兼首席风水大师【铁笔居士】彭炜珀进入百度百科收录为名人词条 2021-9-2
铁笔居士2024龙年精批年运、调理新年家居风水开始了,提升运势,开拓人生|!! 2021-9-2
易德轩承接风水装修设计业务,真正风水大师和专业装修设计结合! 2021-9-7
易德轩2024龙年化太岁锦囊及化太岁法事开始接受业务!! 2022-2-11
易德轩公告:“易德轩”已经注册商标,易德轩logo也已经版权登记,请相关侵权单位立即清除相关内容 2022-1-3


 易学百家号 生肖运势 吉祥物改运 铁笔居士易学专栏
您的位置 >> 易德轩网 >> 易学百家号 >>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易学百家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1455次 更新日期:2019年3月5日 >> 进入社区

生成数中的加减规则

  河图中生数为1、2、3、4、5,成数为6、7、8、9、10。生数和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这样一句话,是说二者关系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我们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一段话用的是加法,天一生水+五=地六成之,其他的也是如此,这种表示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呢?
  成数1+5=6,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个句话是说水是因为天而成,水也分生水和成水两种,生水就是水蒸气,雨水之类,成水即是江河湖波之类.这个生水是因为大地的原因而成为成水的,其他的地2+5=天7,3+5=8,4+5=9也是亦然,我们还可以发现,成数中的数,可以由生数中的任何两个数或是几个数相加而得,比如成数6水=2火+4金=1水+5土=3木+1水+2火,这个互相加的规律,不是乱加的,其中蕴含了很多的易理。大家结合自然去理解,或是大有裨益。
  我们要知道,成数是可以和生数相加到一起而得出成数的,成数是阴,生数是阳,二者不可以混到一起,如果非要加到一起的话,就会发生一些异变。比如1水+8木=9金,这个是不可能有的事情,不符合自然之理,地水6-5=天水1,是说成水脱离了大地,经过阴阳的运动,就变成了天水。符合自然之理.其他减法也是如此。所以五行都是依据土而生而成。河图具有顺时递增的规律,就是加法,也有逆时递减的规律,就是减法。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从这个图中也可以看出来,就是阳气终,阴气起,阴气甫,阳气伸。阳气的运行轨迹是1、3、5、7、9,阴气的运行运行轨迹是4、2、10、8、6。河图中的阴阳的运行恰恰是阳生阴消的过程。
  河图是表示时间的,是动态的;洛书是表示空间的,是静态的。河图动态,所以是体,洛书静态,所以为用,一体一用,蕴含了宇宙生化之理。河图是用来表示世界万物是从生到长、从长到盛、从盛到尽的一个过程,洛书是表示世界万物的运行变化的。河图是用阴阳来推动,而生成五行,所以河图的看法是二五构精。洛书是运五行而动,形成九宫、八卦显,所以洛书应该用八卦看。一个是万物之本,一个是万物之变,二者缺一而不可。河图左旋而生,河图右旋而克,河图是阴阳合德,洛书是互为推移。洛书是由五方推迁而九宫见,五行是万物的根本,九宫是表示万物的变化的,河图数的走向是阳数是1、3、5、7、9,阴数是4、2、10、8、6,这个是两仪之象。洛书的数的走向是1、3,9、7,阳数中分阴阳;2、4,8、6,阴数中分阴阳。河图以象为主,忘象而推,其事不明;洛书以数为主,离数而测,其情不显,谈事物之本质,必据数理;言事情之发展,必以奇偶。

太极图的道教文化内涵

  《太极图》与《无极图》都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极图》体现了道教的修炼之理。其图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玄牝”出于《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一句。黄宗炎认为这指的是人身体中介于肚脐与命门之间的下丹田,此处是道教修炼时所谓“祖气”发生之处。修丹之士首要的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在自己的下丹田修炼出原始的“祖气”。因这个原始“祖气”能生天生地、成人成物,具有玄妙的作用,故因之可以称为玄牝之门。
  在修炼出原始“祖气”后,第二步要将此“祖气”从下丹田中提起,并在自己周身运转小周天,进行修炼,去除阴质,目的是将之煅成纯阳,这就过渡到此图的第二圈,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在这一步,通过修炼,要将有形之精炼化为精微之炁,将精微之炁炼化为出人有无之神。
  第三步为“五气朝元”,即将修炼之后产生的先天精、气、神贯通在自身五脏六腑之中,使精、神、魂、魄、意交融成一体。据有的丹经说,这步所体现的是内丹修炼的大周天功夫。
  第四步,取坎填离,所谓坎离也可以看作即是神气,通过神气相依不离,成就阳神和圣胎。丹家则借《周易》之理称之为“取坎填离”,因为就《周易》卦象而言,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则可以形成乾卦纯阳之体。这个乾卦纯阳之体在内丹中可以称之为阳神、或者叫圣胎。
  结圣胎、出阳神在道教内丹修炼中可算是非常高的境界了,‘但还不够。《无极图》认为,终极的一步要将结就的圣胎复还于无极,这就过渡到第五步“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至第五步,内丹修炼的功用才可谓达于极至。
  于此,我们可以看到,《无极图》自下而上对道教内丹修炼中“逆则成丹”的原理做了详细说明。
  《太极图》与道教亦有密切之关系。周敦颐虽然是一个儒者,但他胸襟开阔,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而是能广泛吸收道、释的思想,融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儒学思想体系。据史书记载,他喜欢“从隐者浮老游”,与禅师、道士往来密切,曾与鹤林寺僧寿涯交往,得“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之偈。他也喜爱静坐,写过“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两千年事远,而今只在眼前来”等谈静坐体会的诗句。对于道教内丹术,他亦十分推崇,自言“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束景南先生曾从周敦颐的两位夫人入手,考证过周敦颐与道教间的关系。据他考证,周的第一位夫人乃陆洗之女,紫阳真人张伯端曾是陆洗的幕僚,并因随陆洗入川才得遇青城丈人而获内丹真诀。周的第二位夫人是蒲宗孟的妹妹,蒲宗孟与道士陈景元是好友,陈景元的师傅是张无梦,而张无梦的师傅正是陈抟。
  那么,《太极图》与道教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考察一下《太极图》的文化内涵。《太极图》最上一圈为“无极而太极”,表明无形无象的太极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和本体;第二圈“坎离相抱”,表明“太极”的动静产生了阳性和阴性的物质。阳性物质具有刚健、运动的属性,阴性物质具有柔顺、静止的属性。阴和阳是太极的两仪,两者统一于“太极”之中,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从而生生不已;第三圈是“五行生成图”,指的是由于“太极”中阴阳两仪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水、金居右,属阴。火、木居左,属阳;第四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指五行相生,人类出现;第五圈“万物化生”,指阴阳五行之气生成万物。此圈居于人类之下,表明人为万物之首。人禀阴气而为形体,禀阳气而为精神。其所禀受的五行之气成为人的五常之性,即仁属木,义属金,火属礼,水属智,土属信。儒家的圣人于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不偏、不执,取其中正而已,故无欲,无欲故静,从而能“与天地其合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成贤成圣。
  从周子《太极图》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立论的基础是强调“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即赋予“静”以“中正仁义”的内容。其立论的方法,则是以《周易》、《老子》天、地、人“三才”一理的原则和方法,由“天地自然之理”推及于“人之理”,又“原始返终”,将“人之理”上升至于“天地自然之理”。由此可以看出,周子学说本身的内容是历史上儒家一贯强调的“中正仁义”,而其理论论证、阐述的方法,则受到《周易》和《老子》的影响:即将“天地自然之理”与“人之理”相发明,将形而下的“中正仁义”等人伦道德上升为形而上的、“无极而太极”的天道;又将形而上的“无极”、“太极”等自然天道赋予“中正仁义”等人伦道德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儒者不用脱离人伦日用而获得终极的、超越的天地境界,所谓在日用常行、洒扫应对中皆有至理存在,就是其理论的现实效应。其“主静”之说,也启发了宋儒对“心性修养”问题的讨论与重视。而“主静”通常被看作道家、道教思想的理论核心。故周敦颐《太极图》是受到过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
  我们还可从《太极图》的内容本身来看它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首先,周子《太极图》最上一层之“无极而太极”,其中“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之《知其雄》章:“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首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周子“无极而太极”与《老子》此意略同。
  其次,《太极图》第二圈由坎离二卦代表由太极而化生的阴阳或两仪,与道教“水火匡郭图”相似。(清代毛西河曾说他所看到的五代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有“水火匡郭图”,但明《正统道藏》所收彭本无此图,《道藏》本与毛西河所见彭注之版本不同。)
  第三,《太极图》中的五行图式,也能够在唐五代所谓“五行返生”、“五行颠倒”的道教丹道理论中得到解释。如中唐时期流行的《太白真人歌》中就曾提出:“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周子《太极图》第三层论五行,土居中央,左边是木、火,右边是金、水。木代表东方,四象中以苍龙为之喻;金代表西方,四象中以白虎为之喻;火居木之上,表示“龙从火里出”,水在金之上,代表“虎向水中生”,以中央之“土”将“水中金”,“火中木”,即所谓的木液、金公合作一处,成水火既济,结成丹头,以修还丹。一般情况下,金生水、木生火是通常关于五行相生的观念;而道教讲五行“反生”,即水能反生金,火能反生木,这是与道教修炼相关的对五行关系的一个特殊运用。从周子《太极图》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种对“五行”关系的运用。
  周敦颐一改汉儒的“传经之学”,吸收《周易》、《老子》的自然天道观,以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创宋明之新儒学。周敦颐作为儒家学者,其讲天道自然的目的,是为儒家性命之学寻找形而上的依据,旨在更好地教人如何成为儒家的圣人。但我们可以看到,《太极图》中,既有由无极—太极—两仪(分阴分阳的结果)—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的结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化生万物,万物生生无穷的宇宙发生论思想,也有万物都具有道性的宇宙本体论思想,更有循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万物包括人都可以复归于无极、复归于道的思想。尽管对于本体之“道”的理解,儒、道可能有所不同。但《太极图》的这种理论思路,无论在道教史上还是在儒学发展史上,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极图》与《太极图》均反映和折射出道教的修持理论和思想。
  老子太极图文化内涵与背景简述
  老子太极图系道家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而作,其基本图式为两个耳形连笔拚成一个反S形(或S形)阴阳两仪圆图,其变形图式或将两个耳形同时画作凤鸟样,或在两个耳形耳垂部位画凤鸟纹对称,或用两个鸟纹作耳形对称,或四个鸟纹作耳形对称并置于圆形或椭圆形之中。据现知考古材料,老子太极图至少在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已存在,主要流行于汉代、楚文化圈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目前发现最典型的图案出于四川绵阳双包山西汉墓(汉武帝元狩五年即前118年)以及安徽霍山县汉墓等。老子太极图内涵表达极其丰富,堪称博大精深,文化背景渊厚,意义非常,无与伦比。作简述如下:
  1、传世阴阳鱼太极图(即反S形“阴阳两仪”圆图)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明初的一本文字学著作中。据最新的发现,这个图在北宋朱长文所撰《易经解》中已经存在(杨作龙《探索河洛文化的物象之源》,《光明日报》2005年1月16日)。老子太极图是传世阴阳鱼太极图的源头和祖本,故老子太极图的发现和识读将太极图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2、阴阳鱼太极图因其简洁优美,内涵博大精深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图”,老子太极图具阴阳鱼太极图所有的优点和文化内涵,而且是其祖先,而且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渊厚的文化背景为阴阳鱼太极图所不具备,故“天下第一图”之称理应冠于老子太极图,而阴阳鱼太极图退居其次。
  3、阴阳鱼太极图被视为图解或蕴含儒家经典《周易》精髓之作,老子太极图既含阴阳鱼太极图内容,又为道家作品且蕴含极丰富的道家思想、观念和理念,故老子太极图实蕴含儒、道两家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观念和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核心和精华的象征与图示,阴阳鱼太极图则略逊一筹。
  4、老子太极图内涵表达上承殷易《归藏》、《老子》和道家思想,下接道教易学、道教思想及宋明易学、易图,与《易经》、《易传》、儒家易学、宋代易学各是一条线(在宋代合流),它的存在和发现对理清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脉络和流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传说《古三坟》(《山坟》、《形坟》、《气坟》)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之易学,又传说伏羲(或神农)行《连山易》、神农(或黄帝)行《归藏易》、黄帝创《乾坤易》,又传说夏《连山》、商《归藏》,周行《周易》。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发现,证明《归藏》易或道家易的真实存在,而且象数易学(与古天文历法相关,而非传统汉易之“象数”)是上古易学之主干和本体,这对中国神话传说、远古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识读,使我们获知古人有别于文字的另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即刻画图形、符号,同时也知悉其思维方式及秦汉时代一个确定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它们对识读中国古代尤其是史前刻画图案、符号,对史前考古、史前文明及传说历史研究具有极其重大的启示和启发意义,对夏商周三代及秦汉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7、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识读导致道家易学的发现和确认,据此可知先秦时代、《周易》之前易之主干、本体与古天文历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和血缘关系,这对易之起源、《周易》、八卦、太极图的起源和本原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启发意义。
  8、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识读直接导致一些新的考古学方法、理论、观念的提出和产生,如考古纹饰学、室内考古、考古三阶段、远距离考古等(参见《王先胜创造的新词语、新概念》),成为考古学诞生200年来历史学、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进步和转折点,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史前历史文化研究,对人类认识其自身历程、历史、文化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9、老子太极图内涵表达与殷易《归藏》以及传说中黄帝行《归藏》易相关,更与汉代前期统治者行黄老之学治国这种历史文化背景相契合。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宽松自由,这是西汉“文景之治”能够出现的重要原因。老子太极图的文化背景、内涵及其所蕴含的理念是有利于国强民富、人民安居乐业及人身健康、幸福的。
  10、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五行分配耳、肾皆属水;凤鸟即火鸟,源于远古人类对太阳和心宿(大火星)的崇拜。老子太极图以耳形为阴、为水(八卦坎卦之象),以凤鸟为阳为火(八卦离卦之象),证明此图不仅蕴含太极八卦理念,而且也融会阴阳五行理念于其中,囊括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精华、要义。
  11、老子太极图蕴含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理念,表现坎离、水火、阴阳二象相交相济,不仅是宋代周敦颐太极图内涵的远源,而且也是东汉魏伯阳炼丹理论的直接来源。魏氏《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是气功宝典,其关于炼丹、养生的理论、观念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整个道教养生的理论、观念都要溯源至老子太极图。
  12、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识读,证明宋初刘牧传河图洛书、邵雍传先天八卦图、周敦颐传五层太极图,都受之于陈抟、道家,也证明南宋朱熹嘱友人蔡元定到四川西部购得“易三图”(太极图、河图、洛书)是历史真实,易学史、学术史上系列千古之谜、千年争讼得以真相大白,宋明理学与儒、道两家渊源关系也变得更为明朗。
  13、在中国文化中,凤鸟是祥瑞之物。由于凤凰是美好、珍贵、吉祥、幸福的象征物,又是坚贞爱情的隐喻,所以中国民间以“凤凰”称誊美女或高贵人家的女儿。孔子终其一生都没有见到凤凰,所以悲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老子太极图内涵表达蕴含凤鸟之美好、吉祥,是对幸福人生的向往。
  14、在神话传说中,凤凰还是不死之鸟,它能够死而复生。凤鸟是火神祝融的化身,喻意火种不灭。郭沫若《凤凰涅磐》就写凤凰集香木自焚,然后自火中获得新生。“凤凰”的这个喻意和象征也是对生命不死、灵魂不灭、精神不朽的歌颂与赞美。这些意蕴自然也为老子太极图所蕴含。
  15、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十大作家之首;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即《老子》)作注者达三千多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除《圣经》之外就是《道德经》。显然,作为个人作品、有明确的作者,在全世界影响最大者当首推老子《道德经》。因此“老子”与“太极图”两个世界第一、超级品牌形成的“老子太极图”,其影响潜力、影响因子无与伦比。
  16、在先秦诸子之中,以老子和孔子在全世界影响最大,但文献记载,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道,而老子也屡次不客气地教训孔子。有一次,孔子见老子后三天不说话,弟子子贡问他,他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说明老子肾气充沛、精神健旺,拥有巨大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其学问、思想又深不可测,所以孔子受到震慑,只得用“龙”这种神秘可怖、威不可测的神物来形容。
  17、老子思想因为有益于人类和平和人身健康、幸福,所以被道教和气功养生界所利用,老子也被道教和气功养生界尊为始祖,又被神化为天上的太上老君,成为道教最高尊神之一。《西游记》里写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九转金丹”让人长生不老,孙悟空偷吃之后变成“钢筋铁骨”、火眼金睛、长生不死。在文献和民间中,老子都是长寿者,是长寿的象征。
  18、老子太极图的破译证明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等当起源于远古天文历法,是中国远古时代科学和先民智慧的结晶。阴阳两仪太极图应是起源于立杆测影、天文观测,是一年中日影长短在晷影盘上移动的轨迹,是一年四季冷暧、寒暑天气变化的直观图示,而其产生的年代约在距今一万年前,史前时代至历史时期无数器物、遗迹上的S纹、反S纹、漩涡纹大多是太极图的简式或其变形、衍生物。
  19、太极图起源于立杆测影,凤鸟则是自远古以来中国先民表达对太阳尤其是对心宿(大火星)崇拜的一种物象(象征物、替代物),是中国古人观测大火授时、行用火历的一种产物。老子太极图图式及其内涵表达实是中国远古科学实践、天文观念和知识的一种高度概括,它们象征和代表了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史前时代最基本和最先进的科学,即古天文历法。
  20、老子思想主张大道无为、大道自然,就是要遵循和尊重宇宙世界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这与现代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理念具有一致性,也符合当代世界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环保精神、理念,它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的实质是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认识和了解它们然后加以利用,老子思想对于矫正现代科技中某些偏离科学实质和精神的倾向是有积极意义的。
  21、当代最具天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认为宇宙创生于无,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惠勒的“质朴原理”认为物质和宇宙是从“无”到“有”地创生,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认为万物最基本的东西以及初始状态是混沌的、无定的,它是一种尚未分化的东西,也就是“前物质”状态。这些认识恰与2500多年前老子对“道”的论述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是一致的,所以老子思想、老子太极图的内涵表达可能蕴含了宇宙中的某些终极真理或科学原理。
  22、“超弦”理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些极小的弦所构成,各种不同的粒子如电子、夸克、引力子都可用同一种类型的弦来描述,它们只是这根弦的不同的运动和振荡方式。由于超弦理论能够统一地描述所有的力、物质的所有基本粒子和时空,弥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之间的不协调,它被当代理论物理学家们认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理论,最终可能成为宇宙统一理论。但是弦论不可避免地会导出多维时空即宇宙可能是十维的。这个问题于是变得非常玄乎。可是老子恰恰是这样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的本义即是细线,同于“弦”,老子所论的“玄”也就是道(《道德经》),是宇宙万物的初始状态、根本规律。由是可知,超弦理论与老子的“玄”论惊人相似。更令人惊奇的是,老子太极图正是由一根线(一根弦)来描述和表达的,它表现一维、两维(平面)、三维(耳廓、耳洞)乃至也可能有更多维(两个耳洞可象征深入到我们无法感知的多维宇宙中去)。
  23、老子所主张的大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之为、自然之为。他说“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成功事遂,而百姓谓我自然”。“无为”是行事作为的一种至高境界,其实质就是“道法自然”,所以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不是无为,而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无为之为”那种境界。如果把老子的“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那是违背老子本意的。
  24、老子主张和平,反对暴力、战争。他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他设想了一个由小国寡民构成的“桃花源”般的世界(早于陶渊明近千年),这个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没有社会污秽,其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追求的是人民安居乐业、返朴归真、道法自然、幸福康乐。如果认为老子主张落后、倒退,无所作为,那显然也是违背老子本意的。
  25、老子《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如说“道者,反之动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等等。列宁曾经说:“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的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实际上,老子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位辩证法大师,他早于西方的黑格尔和马克思2000多年。
  26、由于太极图的真相为我们所认识,与之相关的八卦、《易经》、河图洛书等神秘文化的核心和源头其真相也进一步明朗,并通过对史前考古材料的释读和研究,使其起源和本原最终能够为我们所认识,所以老子太极图的存在和识读对破除与太极图、八卦、《易经》相关的迷信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老子太极图构思巧妙,图形简洁、优美、圆润,线条流畅、自然一笔可成,内涵博大精深无与伦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无与伦比,同时特征鲜明、易记,具极强的亲和力,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图”、“世界第一图”。
  老子太极图内涵表达及其文化背景所张扬的理念是:科学、智慧、健康、幸福。
  老子太极图又名耳朵太极图、养生太极图、智慧图、大道图。
  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及太极图与老子之“道”
  “象征”一词,其含义有二:一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二是指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就前者而言是指一种修辞格,可谓之“象征手法”;就后者而言则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符号”,可谓之“象征符号”。如果人们想运用“象征手法”,就必须要使用“象征符号”。因为只有使用“象征符号”才能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象征符号与其意义,此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由于道教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如“道可道非常道”,故善于运用道教象征符号来表达某种难以言尽、难以言说的特殊意义。这是其一;其二,由于象征具有隐喻性,“象征符号”如画,故而可以造成一种朦胧的诗意美;&<0112;其三,由于“象征符号”简明,符合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0113;,契合“大道至简”或“大道至易”的主旨。&<0114;
  所谓道教象征符号,指的就是诸如道教建筑、陈设、塑像、绘画、斋醮、礼仪、手印、服饰、法器,无极图、太极图等一切与道教信仰相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载体或媒介。本人曾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三个层面来介绍道教文化。[1]可以说,其中的器物文化中所涉及的器物便属于“象征符号”的范畴,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反过来,也可以说“象征符号”属于器物文化的范畴。
  限于学识,笔者尚未考证道教象征符号的运用始于何时?若溯其渊源,笔者认为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有关,即道教象征符号的运用受到了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影响和启发。
  综观道教的“象征符号”,其中最能体现道教文化内涵的莫过于无极图和太极图。笔者以为,此二图可以涵盖老子之“道”的主要涵义,下面试论之。
  众所周知,“道”是老子于《道德经》中提出的最高哲学概念。其涵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二是指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即宇宙万物的本体&<0115;);三是指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四是指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最高)生活准则。后世道教用其“象征符号”无极图——“〇”和太极图——“”来说明“道”的内涵。
  (1)无极图——“〇”。后世道教用其“象征符号”无极图——“〇”来表示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的“道”。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整个宇宙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2](4章)意思是说:“道”虚空无形,为虚无之体,然而它的作用却无法估量、不会穷尽。(“道”)深不可识啊!(她)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一样。(因为万物都是由她所化生。)隐而不现啊!却又好像可能存在。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孩子,(不知晓它从何处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它了。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语气,其实是肯定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宗”)。
  这个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2](14章)“道”无色,看它看不见,因此命名它为“夷”。“道”无声,听它听不到,因此命名它为“希”。“道”无形,摸它摸不着,因此命名它为“微”。(“夷”、“希”、“微”)这三个词是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描述感官无法感知的“道”的,而对于感官无法感知的“道”不可能达到追根究底弄个明白的境地,所以将这三个词联合起来而共同用以描述“道”。(“道”)它的上辈不清楚&<0116;,它的下代不模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绵绵不绝啊!这个绵绵不绝的运动过程或状态,是不可名状(即不可描述)的。对“道”的描述,最终仍将回返到“无”的状态——即无色、无声、无形的状态。(此“无”乃“道”之体。)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叫做“恍惚”——隐约不清。“道”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因此,假使人们想迎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头——盖它根本没有头;假使人们想随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尾——盖它根本没有尾。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她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0117;尽管如此,但“道”的确还是真实存在的。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21章)“道”这一事物,是(无形无象而)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无象之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道”)幽隐深远啊,其中却有最精华、是精微的物质——精气。这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是真实存在的,这“精”中蕴含着“道”的“遗传信息”(或“遗传基因”)。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老子于第二十五章进行了总结,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有一个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混然而成为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混成之物,它寂静而没有声音啊,它空虚而没有形体啊!它的存在独一无双而具有绝对性,它的运动规律永不改变而具有永恒性。它周而复始地运行,而且永不停息。可以把它视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勉强命名它,叫做“道”,再勉强对它加以形容,便可谓之“大”。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正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强的把她叫做“道”。因此老子于《道德经》开篇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1章)正是由于“道”的真实存在,宇宙万物才得以化生。其化生的过程,老子认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42章)
  因为“道”是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的,所以老子又用“无”来表示“道”。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40章)此“无”即“道”也。反言之,“道”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40章)的“无”。因此,道教用无极图——“〇”来表示。此“无”(或“〇”),就是指“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此“无”(即“道”)本来无名,老子勉强给她起个名字叫做“道”[2](25章)。此“无”(或“〇”)并非真无,只是无法感知。这个“无”(即“道”)乃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是宇宙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演化者。
  作为化生宇宙万物的“道”,老子深情地说,“可以为天下母”[2](25章)。这个“可以为天下母”的“道”由静而动而称为“一”,实际上“一”即“道”、“道”即“一”,这个“一”就是元始天尊。盖“一”者“道”也,“道”者“气”也(即虚无自然之“气”),“气”聚成形(即神灵),“形”散仍为“气”。&<0118;;由“一”生“二”,这个“二”就是灵宝天尊。盖“二”为阴阳之“气”,“气”聚成形(即神灵),“形”散仍为“气”。“二”生“三”,这个“三”就是道德天尊。盖“三”为阴阳冲和之“气”,“气”聚成形(即神灵),“形”散仍为“气”。道教所信仰的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号虽殊,本同一也”,即皆为“道气”所化,其本皆“道”。
  在道教庄严肃穆的三清大殿里,元始天尊左手拈一“圆珠”,右手虚捧。此“圆珠”,即象征宇宙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道教称为“洪元”时期。由于此时处于“无极”状态,因此道教用无极图——“〇”(或“一”)来表示。前面所言之“圆珠”如果用平面来表示,即为一圆圈——“〇”,也就是道教所称的“无极图”。换言之,“无极图”即象征宇宙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为什么既可以用无极图——“〇”又可以用“一”来表示宇宙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呢?或者用来表示“道”呢?是否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有怎样的区别呢?其实上面已经有言,笔者认为:“道”者,“气”也。“气”者静时,谓之“道”,用无极图——“〇”来表示;“气”者动时,谓之“一”,即用“一”本身来表示。所谓“道生一”,笔者认为实际上只是由静而动而已,均为混沌一“气”。接下来由于不断地运动,于是便化生出阴阳二气,此即“一生二”也。此“二”乃道教尊奉的灵宝天尊。灵宝天尊双手捧一太极图——“”,即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道教称为“混元”时期。因为此时处于“太极”状态,所以道教便用太极图——“”(或“二”)来表示。&<0119;由此可知,道教的象征符号无极图——“〇”与太极图——“”,在道教徒心目中都是极其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因为他们分别象征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综上所述,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〇”,指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法感知的混混沌沌、阴阳未判的宇宙“无极”状态(或“元始”状态),也就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道”;同时也指“道”的人格化之最高神明——元始天尊。&<0120;道教尊奉的元始天尊与“道”一样亦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法感知。案:道教早期不供奉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这就是因为“道至尊,微而隐,无状貌形像也。但可从其诚,不可见知也”。[3]
  顺便值得指出的是,“道”化生宇宙万物之后,“道”仍蕴藏于万物之中。因此说“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群生是赖,万类咸仗,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正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所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否则“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这实际上就是指“道”的第二种涵义——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即宇宙万物的本体)。
  关于“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道”者,“无”也,此“无”指本质存在;“万物”者,“有”也,此“有”,指存在状态。“无”,隐也,隐于“万物”之内;“万物”者,显也,为“道”之体现。因而正如庄子所言“目击道存”也。由显而易见的“有”(存在状态)可以追溯至隐而不现的“无”(本质存在)。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万物”者,“有”也,此“有”是指现象界的具体存在物,而不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0121;中“有”,盖此“有”是指形上之“道”的实存性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有”,与第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有”相同。老子认为“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在“有”和“无”这一对范畴中,老子认为,“无”高于“有”,更为重要,因此“道”的最高状态是无法感知而无法描述的,此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也。正是由于“道”的至高无上性与神秘性,因此为道教神学提供了哲学基础。换言之即道教将具有至高无上性与神秘性的“道”进一步神秘化,亦即将“道”人格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笔者以为,这是道教对老子之“道”的发挥,即道教领悟了老子之“道”的“弦外之音”,领悟了老子想说而未说的意思。换言之,道教将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只是领悟了老子之“道”的“弦外之音”,说出了老子想说而未说的话而已。
  (2)太极图——“”。后世道教用其“象征符号”太极图——“”来表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的“道”。《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意为:万物都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达到统一。这其是反映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其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第五十八章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是说,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总之,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用道教(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可以说既准确又形象。
  通览《道德经》,从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下面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之:
  其一、由正面向反面转化。譬如《道德经》第九章中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种转化用老子的话说,叫做“物壮则老”;用哲学术语说,叫做“物极必反”。老子揭示矛盾转化规律,其宗旨是为了教化世人。因此,他接着告诫世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将“天道”(自然规律)用于“人道”(人的行为准则),此乃处世哲学也,因而对人生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处世为了不致于“物极”的境地,那人们应该如何是好呢?即应该如何处世呢?老子对此也多有论述,如他要求人们(特别是执政者)要法效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2](58章)。为人正直而坚持原则,但处事方式圆融而不伤害人。为人廉洁而铁面无私,但不损害他人的私人利益;为人直率,但不放肆;具有才能,但不炫耀。这就是要求人们致于“和”的境界,否则,将导致“物极必反”的严重后果。又如:老子要求人们达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2](45章)的境界。老子特别希望人们达到“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为而不争”的崇高境界。若如此,则与“道”合一也。
  其二、由反面向正面转化。譬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这是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亦可谓“天道”。接着,老子将此“天道”推及“人道”,那就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旨在教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常人总是喜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殊不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24章)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未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也。
  老子深刻领悟并充分运用由“反面”向正面转化的规律,提出了他独特的思想。如:老子教人“清静”,这是因为“清静”反而可以达到“天下正”[2](45章)的效果;教人“无为”,这是因为“无为”反而可以达到“无不为”[2](37章)的效果;教人“柔弱”,这是因为“柔弱”反而可以达到“胜刚强”[2](36章)的效果;教人“不争”,这是因为“不争”反而可以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2](66章)的效果。
  在此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由反面向正面转化”之“反”,即老子《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正言若反”之“反”。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中如“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处下”等观念常常被人认为是消极的。殊不知,实际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只是“正言若反”而已。
  其三、矛盾双方互相转化未有穷尽。譬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有谁能够知道祸福的终极结果呢?换言之,即:有谁能够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祸还是福呢?(为什么?)这是因为其(祸福)时刻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正常不变的状态。(这就好比)正的(有时)反过来便转化为邪的,善的(有时)反过来便转化为恶的。譬如“塞翁失马”,便是如此。老子提示我们观察事物,不可停留在表面,应从显相中去透视里层,作全面的分析。他向我们拉开了观察事物的视野,使我们能越拔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我们不致于为眼前的困境所陷住,也使我们不致于为当下的心境所执迷。人倘若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则可“宠辱不惊”而安身立命也。
  太上老子之所以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是因为其哲学的归结点具有返本复初的思想。老子认为“返者道之动”[2](40章),即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这一思想见于第十六、二十八等章中。如第十六章中云:“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从万物“归根”、“复命”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指出虚静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根”),同时又是万物生命的自然本性(“命”)。万物最终都有要回归到虚静的生命本源(“归根”),都要复返到虚静的自然本性(“复命”)。因此,老子教人效法之,以返本复初。人应该怎么去做呢?老子希望人们“致虚极,守静笃”[2](16章),意即:达到心境空明的极度,保持心境宁静的顶点。因为在老子的宇宙观中,“虚”“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的最初状态。倘若人能效法“道”的“虚”“静”之体性,则与“道”同一体性也。“道”的体性(或特性)体现于人谓之“德”。“德”者得也,谓得于“道”果也。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教人“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即教人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天真无邪的状态;复归到无极之“道”,与“道”同一体性;复归到原始未化的纯真质朴的境界。
  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晌,如“返朴归真”的教义即源于此;“逆行生仙”、“周天运转”#11的修炼原则亦源于此。
  综上所述,我们由此可知: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非常完美地表示了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作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的“道”的内涵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太极”一词为道教教义概念。道教经书中所言之“太极”其涵义有所不同。或认为太极是分生天地万物的宇宙本体,如《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说:“太极之道,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也。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或以太极涵盖天地未形成之前气化的五个阶段。如唐代高道成玄英在注疏《庄子》时认为:“太极,五气也。道在五气之上,不为高远。”前面所谈之道教宇宙观中,道教用“太极图”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道教创世纪之第二大世纪。此外,《道藏》中所收之《周易》将“太极”视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依此言,“太极”就是无形无象的“无极”也。笔者在此斗胆提出一个“新”观点,以供方家参考。笔者认为:可以将“太极图”的外环视为“无极图”;也可以认为太极图显现于无极图之表。“无极”者,“无”也;“太极”者,“有”也。“无”,隐也,隐于“有”之背后;“有”者,显也,显于“无”之外表。由显而易见的“太极”可以追溯至隐而不现的“无极”,盖“有”生于“无”,此即所谓“无极而太极”#12也。因此,赋予“无极”的含义仍为无形无象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道”;而赋予“太极”之涵义则有两个(主要)方面:其一,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二”,即阴阳二气;其二,指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道”。由于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蕴含了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因此道教将她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笔者在介绍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时,已有意识地将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道”有所论述。所以,至此已经将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道”的主要涵义进行了论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文实际上是在论老子之“道”。这是因为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〇”和太极图——“”,将老子之“道”的丰富内涵充分地传递了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12;古人云:“诗诗画画画画诗”。“象征符号”则如画,自然如诗也;
  &<0113;道教宫观里所立的“无字碑”,便是一例。盖道教神仙之德无法描述、难尽言尽,而又不能不颂扬,因此树立“无字碑”。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老子的话说,即“无为而无不为”也;
  &<0114;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70章);
  &<0115;“本体”一词为外来语。陈撄宁先生称为“宇宙的原动力”,陈鼓应先生称为“创造宇宙的动力”;
  &<0116;老子于第四章中说(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实际上是说,“道”不是“谁之子”,盖“道”“自本自根”(庄子语)。老子于这里(十四章)又说(道)“其上不皦”,它的上辈不清楚,实际上是说,“道”它没有上辈,因为“道”“自本自根”也;
  &<0117;笔者认为,“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段话可以用二十五章首句中的“混成”二字概括;
  &<0118;《隋书·经籍志》载:“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可见,道教的最高宗教神实际上是指在有形的天地万物产生之前,第一个禀‘自然之气’而生的具有人格的、并且能够永远存在下去的生命实体。”(见《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崔大华等著。);
  &<0119;接下来便是“二生三”。此“三”乃道教尊奉的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手摇太极神扇。“扇”与“三”谐音相借,以象征阴静阳动、万物化生的第三大世纪,道教称为“太初”时期;
  &<0120;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指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太极”状态,也就是指“道生二”之“二”;同时也指“道生二”之“二”的人格化之神明——灵宝天尊;
  &<0121;郭店楚简《老子》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帛书本、通行本均作:“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者较前者多一“有”字。笔者理解时从郭店楚简本,即将“无”与“有”同视为“道”;
  #11.道教内丹功法其要点有二:一是顺行生人,逆行生仙。此言丹功对自身精气必须加以导引逆转。二是周天运转。其功法一般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阶段;
  #12.宋代理学家曾吸取道教“无极”思想观念,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命题(或作“自无极而为太极”,见周敦颐《太极图说》),使之成为理学的重要哲学范畴。
  结语
  当道教徒看到道教象征符号无极图——“〇”时,便会深思宇宙之本源,而心生报本之意念;“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5]也。因此,敬仰大道,岂非天经地义乎?!当道教徒看到道教象征符号太极图——“”时,除追溯本源而心生报本之意念外,还会深思其“天道”以用于“人道”。若遵循大道,则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可以到社区发帖交流热议:【问答热议】

·上一篇易学百家文章:二十八宿吉凶职司
·下一篇易学百家文章:“神不告”的另类原由

相关文章

运势 易德轩网
今日运势
风水 易德轩网
易德轩商城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帮助中心 | 分类导航 | 网站地图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08325号-4)